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5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1139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3077篇
海洋学   16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57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Lagerstatte是指保存丰富或精美化石、因而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化石层.这类地层所含的化石常具有经矿化的生物软体甚至未变实体,从而为古生物的分类学、组织学、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埋藏学等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材料.近年来发现于美国艾奥瓦州的文尼希克化石层,以其特异保存的多门类不常见化石分子为特征,成为目前仅知的中奥陶世Lagerstatte.这一生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一些空白,也为中奥陶世的生物辐射事件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在赤道附近非正常海洋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群面貌窗口.而且,其中所含的不同类别矿化生物残留,在有机物的分解、置换以及生物成岩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初步研究表明,文尼希克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化石保存,可能与陨石撞击事件有关,从而为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起因町能与太空星体爆裂有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验证材料.  相似文献   
992.
993.
于2011年5-8月,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藻类、藓类和混生结皮覆盖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极端降雨量(降雨量44.7 mm、强度0.04 mm,min-1)、极端降雨强度(降雨量8.3 mm、强度0.55 mm·min-1)及普通降雨(降雨量16.3 mm、强度0.02 mm·min-1)条件下的碳释放过程.碳释放量的测定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降雨结束后立即开始观测,直到呼吸速率恢复到降雨前水平时停止观测.结果表明:极端降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结束初期藻类和混生结皮覆盖土壤的呼吸速率受到明显抑制,藻类结皮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12 μmol·m-2·s-1和0.41 μmol·m-2·s-1,混生结皮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10 μmol·m-2·s-1和0.45μmol·m-2·s-1;而极端降雨对藓类结皮覆盖土壤的影响不明显,呼吸速率分别为0.83 μmol·m-2·s-1和1.69μmol·m-2·s-1.这说明处于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类结皮能够很好地应对短期的极端降雨事件.  相似文献   
994.
Suspended sediments in fluvial systems originate from a myriad of diffuse and point sources, with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from each source varying over time and space. The process of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focuses on developing methods that enable discrete sediment sources to be identified from a composite sample of suspended material. This review identifies existing methodological steps for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including fluvial and source sampling, and critically compares biogeochemical and physical tracers used in fingerprinting studies. Implications of applying different mixing models to the same source data are explored using data from 41 catchments across Europe, Africa, Australia, Asia,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The application of seven commonly used mixing models to two case studies from the US (North Fork Broad River watershed) and France (Bldone watershed) with local and global (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ation methods identified all outputs remained in the acceptable range of error defin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s. We propose future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studies use models that combine the best explanatory parameters provided by the modified Collins (using correction factors) and Hughes (relying on iterations involving all data, and not only their mean values) models with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best predic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to fluvial systems.  相似文献   
995.
李昌兵  刘通 《地球》2013,(10):102-103
生物成矿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真正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年的发展,生物成矿学已逐步成为生物学、有机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地层学、矿床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彼此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全新的并有极好发展前景的科学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资料对比,对生物成矿作用的发展,生物成矿作用的特点,影响生物成矿作用的因素和生物成矿的找矿意义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6.
轮东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古隆起东翼围斜部位.该井在6800~6825m井段上奥陶统发育一高约25m的大型溶洞.第3筒芯取自洞穴顶部.通过对洞穴充填沉积序列及其古生物分析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获以下关键结论:(1)洞穴沉积物中含较多腕足类、腹足类、棘皮类、介形虫和疑源类化石,明显分为洞穴原地生态和异地生屑(洞穴崩塌角砾经溶蚀残存与潜流搬运而来)两类,指示洞穴形成于前石炭纪,并在石炭纪再次沉降时被半充填和埋藏;(2)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洞穴充填泥为钙质古土壤和风化壳残留物,形成于循环不畅的咸水环境;(3)洞穴形成与演化共经历了3期: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后、桑塔木组沉积后和志留系沉积后,其中后两期主要发育顺层承压深潜流岩溶作用.基于洞穴形成历史恢复,可对古岩溶有利区进行预测评价.此外,对古地理学与古岩溶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原油裂解成气过程中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等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的演化规律及压力的影响,对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样品在高压釜中进行了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实验设计了2种不同的实验压力条件下(常压开放体系和20MPa压力封闭体系),以升温速率30℃/h升温到650℃.从300℃开始,每隔50℃对实验产物进行特征检测,加压实验通过注水加压实现.样品来源于中国东部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实验结果显示,常压和20MPa下,原油在达到450℃后进入原油裂解成气阶段.在原油裂解成气之前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原油已经开始不同层次地裂解,包括高分子正构烷烃向低分子正构烷烃的演变.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存在重烃气二次裂解生成甲烷气的过程,主要发生在550~650℃,表现为Ln(C1/C2),Ln(C1/C3)和干燥系数显示升高的特征.压力(20MPa)对原油裂解总体是一个抑制的过程:相对常压开放性体系,20MPa下原油转化率降低,原油主裂解成气门限温度升高和原油裂解主成气温阶时间延迟,高温下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或其他化合物得到保留,∑C21^-/∑C22^+,Ln(C1/C2),Ln(C1/C3)和Ln(C2/iC4)和干燥系数等参数值在主原油裂解成气温阶内降低,Ph/nC18,Pr/nC17在二次裂解阶段(550~600℃)下降.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Ts,Tm,C31升藿烷和C29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及其成熟度参数在原油裂解高温阶段的演化,并且在不同的温阶这种影响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8.
福建省木兰溪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2年5~6月,对福建省木兰溪流域11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木兰溪流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门51属68种.绿藻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有25属36种,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1.57%;其次是硅藻,有16属21种,占总数的29.70%;蓝藻有5属6种,占总数的26.96%;其他藻类占1.77%.木兰溪流域内,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2.28×106个/L;其中,浮游植物的最高密度(49.67× 106个/E)出现在下游木兰陂段,最低密度(6.31×106个/L)出现在上游支流金溪段.水体溶解氧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木兰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木兰溪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2.87,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3~0.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2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5~0.86.木兰溪流域下游木兰陂段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污染状态;上游支流苦溪和柴桥头溪水体处于中营养化污染状态;流域的其他水体处于贫—中营养化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999.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其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面积约6000 hm2.2011年11月,在白洋淀马堡村苇地采集了土壤和芦苇根状茎样品;依据等级结构等指标,将芦苇根状茎分为3个年龄组;对不同年龄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计算了氮磷比率和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0~1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00%~1.297%和0.054%~0.122%; 2~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718%~0.911%和0.063%~0.084%; >3 a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中氮和磷含量分别为0.460%~0.663%和0.025%~0.069%.对比年龄为0~1 a、2~3 a和>3a的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氮和磷含量发现,总体上,随着芦苇根状茎年龄的增加,其氮和磷含量在减少.在0~100 cm土壤深度中,各年龄组的芦苇根状茎氮含量与磷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磷元素相比,氮元素是白洋淀马堡村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白洋淀马堡村芦苇根状茎中的氮和磷元素的富集系数大体上随着根状茎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这可能与不同年龄芦苇根状茎的代谢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深圳华侨城湿地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圳华侨城湿地位于珠江口深圳湾北岸,通过箱涵与深圳湾海水相通,总面积69万m2,水域面积约50万m2,是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城湿地植被、鸟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侨城湿地共有植物60科162种,其中真红树植物5科6属7种,半红树植物3科4属5种,外来入侵植物27种;鸟类共有12目36科101种,约占深圳湾鸟类总种数的50%,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种;共鉴定出藻类5门11属14种;浮游动物25种。华侨城湿地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包括入侵植物大面积分布、物种单一,鸟类、底栖生物类等生物多样性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及凤塘河口相比较低,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