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31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兴永 《云南地质》1994,13(3):278-284
本文讨论云南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的古猿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通过与人类起源有关的中国古猿、南方古猿和西瓦古猿的时空分布、形态特征及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材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西瓦古猿是猩猩的祖先,南方古猿可能不是人类祖先,中国古猿则很可能是人类祖先,滇中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人类发展的阶段为中国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32.
中国南方下寒武统石煤的特征,沉积,环境和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早寒武世,中国南方存在着四种类型的含石煤地层一南岭型、扬子型、江南型和华南型,其中的石煤在量和质的方面均各不用问,据研究,这主要与当时的沉积背景(一个浅水台地、一个深水盆地和三个深水大陆斜坡)差异有关。作者通过对石煤的分布、厚度、物质组分、岩石类型、物理化学性质和伴生元素的讨论,认为其形成机理为:海平面上升,由上升洋流携带富养海水在沉积速率缓慢和少泥的条件下,促使菌藻类大量发育,并由此引起海底缺氧环境;菌藻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经过复杂的成岩变质作用就形成了石煤。  相似文献   
33.
华南气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34.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5.
36.
南方大到暴雪的一种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智松  魏柏温 《气象》1994,20(4):41-43
对构成南方大到暴雪的两个特征量: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用多种预报方法从晴雨、降水性质、降水量级、冰冻及积雪厚度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预报,然后通过推理组合,最终建立暴雪预报方法。该方法除了可以得出有无大到暴雪的预报结果外,还可以得到多种中间预报结果,从而适应预报服务的多种需要。在近3年的实际使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高智松  魏柏温 《气象》1994,20(4):41-43
对构成南方大到暴雪的两个特征量: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用多种预报方法从晴雨,降水性质,降水量级,冰冻及积雪厚度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预报,然后通过推理组合,最终建立暴雪预报方法。该方法除了可以得出有无大到暴雪的预报结果外,还可以得到多种中间预报结果,从而适应预报服务的多种需要。在近3年的实际使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
沈宏彬 《四川气象》1995,15(3):31-35
用成都地区13个站点、1959-1987年的降水资料,利用EOF分析了29年来汛期降水(5-9月)变化的时间分布,得到两种降水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函数分析,讨论了副高强度、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西伸脊点、副平均脊线位置、588线北界位置和南方涛动指数对成都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作用。并利用傅里地变换分析了成都汛期降水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39.
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本GMS资料和部分常规资料,对我国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的10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做了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美国MCC相近。它们主要活动在夜间,一般在山地背风一侧斜坡上或坡底附近形成;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中低纬度地区几个天气系统的迭加处获得发展;向东偏南方向移动,与700~500 hPa之间的平均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冷云罩面积约为1.4×105 km2,比美洲的(2~3×105 km2)略小;持续时间为12小时左右,比美洲的(10小时)稍长。云区形状呈椭圆形,但偏心率≥0.6。云顶最低温度一般在-86℃以下,出现在冷云罩面积达到最大之前4~6小时。  相似文献   
40.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八方面探讨磷块岩沉积环境:(1)含磷岩系岩石组合;(2)磷块岩矿床与海水进退及构造运动的关系;(3)磷块岩的纬度分布与古气候条件;(4)磷块岩沉积的古地貌特点;(5)磷块岩沉积的地球化学条件;(6)磷块岩沉积的生物作用;(7)磷块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8)磷质来源。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南方震旦纪及寒武纪磷块岩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岛屿罗列,呈半封闭状态的华南陆表海盆地。靠近古岛群的浅海湾、泻湖及水下隆起(高地)的周围,似乎是最有利的成矿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