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杨威 《海洋世界》2011,(11):26-29
2005年11月15日是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集中报到的日子。"雪龙"船静卧在上海黄浦江畔的民生港码头,亲切地欢迎每一位新老队员。对于新队员来说,"雪龙"就是一个大迷宫,大家很难找到自己的房间。"雪龙"船上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队员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领到了所有能想到的生活用品和统一的各式考察服等。  相似文献   
22.
杨威 《海洋世界》2006,(7):34-39
2005年11月17日夜,第22次南极考察队第二天就要出发,我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随着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建成,这将是“雪龙”号最后一次停靠上海民生港码头,也是它最后一次和东方明珠塔合影。  相似文献   
2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24.
4月8日,在经历了163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后,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曹路院区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25.
《地理教学》2009,(1):46-47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日前从上海出征,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这也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建站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的南极考察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内陆关键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6.
4月1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历时173天、航程25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后,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誉归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陈连增副局长、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直属机关党委周茂平书记、  相似文献   
27.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28.
《海洋世界》2009,(5):4-4
2009年4月4日上午,第2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结束对高雄的访问,离开台湾。 第2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访问台湾是海峡两岸极地考察与科学交流合作良好的开始,受到海峡两岸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9.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0,(10):F0003-F0003
10月2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在西宁共同举行“中国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碑捐赠交接仪式。青海省人民政府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昆仑玉碑捐赠给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与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交换了昆仑玉碑交接证书,并为昆仑玉碑揭幕。国家海洋局决定委派即将出征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将此昆仑玉碑运往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放置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永久矗寺。  相似文献   
30.
国家海洋局2008年10月16日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于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