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01.
202.
本文对1979.11-1994.3月,冬季南沙海区出现的偏北大风,采用了谱分析的方法,探讨超长波、长波活动与南沙海区冬季大风的关系,通过对上述16年冬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波数K=1-10的角动量输送,经向和纬向扰动动物物物理量谱参数及有关波参数,分析它们所提供的演变信息及南沙海区冬季大风过程的某些中期预报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203.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忠  古森昌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学报》2002,24(5):141-146
南海的深海碳酸盐沉积及溶解作用包含极其丰富的信息,既由于陆源物质供应而关系到陆地风化作用速度及气候问题,又通过海水生产力和碱度涉及大气CO2含量的变化[1~2].南沙海槽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大陆坡与南沙台阶之间,构造上处在南沙海槽北断裂和南沙海槽南断裂之间的断堑带,南沙台阶有众多的海山、礁盘与槽谷,东南坡直下南沙海槽,其坡度变化为5°47'-2°23'-1°57'[3].研究区为7°N以南至曾母暗沙浅滩、112°E以东至加里曼丹岛西北大陆坡的海区,本文称之为南沙海槽南部海区.  相似文献   
204.
南沙珊瑚礁对大气CO2含量上升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南沙海域的碳酸盐化学以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了表层CaCO3饱和度的分布特征,通过碳酸盐的热力学计算模式,定量评估了未来大气CO2增加对表层CaCO3饱和度的潜在影响,利用CaCO3饱和度与珊瑚钙化速率的经验关系式,进一步预测了珊瑚礁对大气CO2上升可能产生的生物地球化学响应.初步结果显示,工业革命前至2100年,南沙海域的CaCO3饱和度将下降43%左右,从而将引起珊瑚礁的平均钙化速率减少33%.如果未来大气CO2浓度继续保持目前的上升趋势,南沙海域珊瑚礁可能会停止生长,甚至某些造礁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5.
本文依据在南沙海域北康盆地及曾母盆地北部采集到的17000多公里地震剖面,对研究区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综合描述及地质属性初步分析。为寻找油气提供重要的基础指导。  相似文献   
206.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地化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1990年取自南沙海域102站位岩芯柱样中饱和烃进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和藿烷组成特征指示了其先质主要为海洋浮游生物和细菌,部分为陆源高等植物,反映了南沙海洋沉积有机质起源于这些生物,较丰富的胡萝卜烷在和Pr/Ph比值低,说明沉积环境具强还原性,随沉积物理埋藏深度增加,藿烷和藿烷以及藿烷异体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成岩转  相似文献   
207.
17962钻孔沉积物提供了南沙海区3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对314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有机分析,提取了相关的古环境信息,揭示出南沙海区末次冰期的古海洋环境及古气候是不稳定的,水生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沉积通量在冰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H3时出现了海洋生产力增大事件;陆源指标如高碳类脂物的沉积通量,既反映了陆源物对南沙海区海洋沉积的贡献,又揭示了造成末次冰期南沙海区陆源物质增高的古气候事件。高碳正烷烃、长链脂肪醇、长链脂肪酸的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δ^13C值:—34.2‰-—28.6‰、—35.8‰-—26.6‰、—31.8‰-—27.1‰都显示其陆源C3植物输入的特征,末次冰期的普遍的干旱化在这一地区并不存在。这些化合物的堆积速率在H3都出现了极大值,反映出在南海海平面降低,巽它陆架出露背景下这一时期丰富的季风降雨导致河流洪水泛滥,从而引起南沙海区输入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海洋表层生产力增高。  相似文献   
208.
本文在南沙中部海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描述了研究区的速度解释流程和计算公式,编制出地层的平均速度、层速度以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图;通过对各层速度平面图的分析,了解研究区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利用速度资料提供时深转换公式,并对研究区的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9.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异常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三处坳陷及两处隆起;北康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19~22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10.
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地块的西南边缘,为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近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盆地六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完成了近2000km的地震测线,及相应的重力与磁力测量。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对比和详细的地震相分析,划分了3个超层序、7个层序,对其中的5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图。晚始新世以前,北康盆地位于古南海西北缘,盆地西北部为陆相环境。东南部为滨-浅海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南沙地块从华南陆块裂离向南漂移,随古南海洋带的被动消减和新南海的扩张,盆地水体加深,除西北尚有陆相沉积外,主要为海相环境。早渐新世后,南沙地块与婆罗州地块拼贴,北康盆地逐渐处于浅海-半深海环境。与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相对应,早第三纪发育的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及早中新世发育的浅海相泥岩为有利烃源岩, 同期的三角洲相砂岩、滨海相砂岩及晚中新世发育的浊积岩为主要储层,区域性盖层为晚各新世以来的 浅海-半深海相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性盖层有湖相泥岩、浅海相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质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