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 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相似文献   
62.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2010年7月利用灯光罩网和延绳钓对南沙北部海域进行了初步的渔业资源调查,报道了该海域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金枪鱼的渔获与分布状况。灯光罩网平均CPUE 63.90 kg/网,主要渔获物为鸢乌贼,占总产量的67.57%,平均胴长122 mm,质量89.6 g;延绳钓平均CPUE为18.19 kg/百钩,其中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3.24 kg/百钩、短鳍斜齿鲨(Scoliodon Palasorrah)10.46 kg/百钩,渔获尾数较多的为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和黑魟(Dasyatis atratus),分别占总数的39.13%和26.09%。提出南沙金枪鱼捕捞采用延绳钓与灯光罩网联合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4.
城市CBD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的商务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品牌和形象,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建设区域CBD,有助于凝聚区域发展优势,提高区域服务水平.文章着眼于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在分析南沙开发的区域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区域CBD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南沙地区建设区域CBD的设想,分析了建设区域CBD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对建设南沙CBD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5.
在对南沙海域及邻区(2°N~17°N,104°E~122°E)1960~2000年间地磁倾角/偏角等地磁要素特征变化及△T磁异常数据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纬度化极方法的综合分析及实验对比试算,提出了滤波与偏移抽样法结合的化极处理方法模式及数据分带划块的具体实施措施,实现了该超低磁纬区,亦称零磁纬区(地磁倾角变化范围:-15°~+20°;地磁偏角变化范围:-1°~+1.3°)大范围、多来源、长测量时间间隔实测△T磁异常的变倾角变偏角化极,并给出了对化极结果的评价及验证。△T磁异常化极的实现,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磁性地质体特征,提供了更为密切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66.
南沙永暑礁近海面风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南沙永暑礁1989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水文气象月报表资料,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将风向和风速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定义了永暑礁的4个风期,通过风向风速的年内变化分析得出永暑礁盛行风风向在年内变化成顺时针向右偏移;无论是东北季风期,还是西南季风期,盛行风平均风速都大于非盛行风。东北季风期主导风向顺时针偏移时风力减小,西南季风期主导风向顺时针偏移时,到南南西风时最大,在西南风时略有减弱,呈现波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风速不稳定指数概念,发现永暑礁西南季风期风速变化突然,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67.
南沙海区沉积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及重点勘探地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沙海域分布有曾母、万安、南沙海槽、礼乐等众多盆地。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类型多、面积大,新生界巨厚,邻近陆坡的大陆架十分宽广,塑造了多个三角洲,是重要的含油气资源区。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为渐新世—中中新世湖相泥岩以及下海岸平原沉积。储层发育有砂岩、灰岩(礁灰岩)、基岩等。区域性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广海相泥质岩。南沙海域含油气构造,具有规模大,隆起幅度高,类型多,成群成带分布等特点。应用波阻抗、烃类检测或模式识别等处理技术,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和沉积岩体积法对南沙海域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其总资源量为581.0047×108t,属于我传统海疆线内达372.0704×108t。文中最后指出曾母盆地的西、北部,万安盆地的南部和南沙海槽盆地的北部是近期重点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68.
高速层成因的争议限制了对南海深部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南海完整演化历史的认识.运用Oasis Montaj软件对穿越南沙西南部的最新地震测线进行重震联合反演,分析莫霍面起伏、地壳厚度及高速层的分布,计算全壳伸展因子和现今高速层的温度、识别火山时代,并探讨高速层的成因.南薇西盆地和礼乐盆地区伸展因子为1.5~4.0,未达到蛇纹石发育条件;南沙海槽区伸展因子大,最大为11.2,海水可通过深大断裂下渗与橄榄岩反应生成蛇纹石,高速层处温度低于蛇纹石稳定温度;通过地震剖面确定火山在南海停止扩张之后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南沙西南部高速层按成因分为两类,南薇西盆地和礼乐盆地区为南海扩张停止后火山喷发残余的岩浆,而南沙海槽盆地区为早期橄榄岩的蛇纹石化与南海停止扩张后岩浆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69.
天然32Si是宇宙射线成因的,随着降水进入湖泊或海洋,被硅质生物摄取后最终存在于生物硅中。32Si来源单一,生产速率相对恒定,半衰期为150 a,可测年的时间尺度为100~1 000 a,是该时间尺度最合适的测年核素,填补了百年到千年时间尺度测年方法的空白。本文建立了海洋沉积物32Si的测量方法,主要步骤为:(1)样品前处理;(2)生物硅的分离与纯化;(3)生物硅样品中磷的分离与纯化;(4)32P的制样与β计数测量。全程通过硅钼蓝和磷钼蓝分光光度法监测实验过程硅和磷的损失情况,对南沙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岩心进行研究,得到南沙海域沉积物岩心32Si的平均活度为16.60 mBq/kg,范围值为8.39~33.34 mBq/kg;32Si在SiO2中的平均比活度为0.356 Bq/kg,32Si的核素丰度平均值为1.29×10-16(32Si/SiO2);根据岩心32Si活度估算得深水区(水深1 335~1 537 m)和浅水区(121~141 m)岩心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106 cm/a、0.191 cm/a;根据32Si活度计算32Si的平均沉降通量为2.14×10-6 Bq/(cm2·a),与参考文献的结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70.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沙深水区17957和17959两柱状样多门类的生物事件研究,发现9个生物事件。其中放射虫事件6个,有孔虫事件2个,钙质超微化石事件1个。这些生物事件直接与氧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对比所得的年龄,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龄均相对应。这是中国海深海区第四纪地层第一次多门类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基础。这两个柱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为南海最低沉积速率区(1.0~19cm/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