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1123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55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871篇
海洋学   2306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4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82.
黑潮与南海的相互作用是海洋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黑潮在离开吕宋岛跨越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以下依习惯简称吕宋海峡)时作用于南海。虽然以往对黑潮通过日宋海峡侵入南海东北部有过若干研究,但未曾有过黑潮分离涡旋进入南海的观测报道。在1994年9月初,我们在南海东北部人陡坡外首次捕获一反气旋型的黑潮分离流环,本文报道此次观测结果。该流环为中心位于21°N,117.5°,直径约150km,垂直尺度超过1000m的反气旋;其外形沿大陆坡拉长,呈卵圆型。地转计算和ADCP直接测量均表明其近表层流速接近lms-1.流环中水温高于周围海水,密度则偏低,因而该中尺度涡属暖流环类(wormcorering)。T-S特性分析表明流环内海水特性不同于周围,次表层高盐核盐度高出四周,中层低盐核盐度则低于四周,说明该流环应源于黑潮。观测期间在巴士、巴林塘等海峡似有另一流环正在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983.
本文根据西沙群岛西南海域所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的结果,阐述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矿物成份、化学成分、微体古生物等的特征及其分布。本项研究成果为南海沉积物分布、物质来源提供了可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84.
广东汕头南部近海晚第四纪埋藏古河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PULB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曲率半径为6—7.km;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2—3km,最深约25m;汉道宽200—1500m,深4—5m。在弯道处,主槽强烈东凸,侧向侵蚀显著。古河曲的形成在距今14kaB.P.之后,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面上升,在距今约12.3kaB.P.,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距今约11kaB.P.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尔后,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韩江现代水下三角洲所掩埋。古河曲为古练江的一部分:从现在的练江口附近向东流去,在企望湾口转向南,再顺时针拐弯流向海洋。  相似文献   
985.
南海现代海平面变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镇国  张伟强 《台湾海峡》2004,23(4):530-535
本文根据笔者近年对广东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现代海平面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评述.认为数十年来南海相对海平面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一般小于2.5mm/a.1.8mm/a或1.9mm/a可以近似地作为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预测2030年或2025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为20~25cm.  相似文献   
986.
南海碎屑沉积物化学组成的气候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的ODP1144站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的主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气候控制的变化特征,其中在间冰期,碎屑物质表现出较高的Al/Ti、K/Ti、Mg/Ti比值和较低的Na/Ti、Ca/Ti比值,而在冰期则正好相反。这些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南地区的陆壳风化产物,其所表现出来的主量元素变化特征意味着在间冰期华南地区陆壳化学风化程度加强,反映一种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气候环境可能是间冰期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夏季风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987.
利用GDEM温盐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计算了与温盐资料时间序列相对应的不同季节、不同层深的南海海洋环流及流涡系统,并且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988.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989.
根据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和地质构造分析,东亚大陆在中生代中晚期至新生代初期大幅度向南运动;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大幅度向北运动。运动学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大致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这与全球运动学和动力学发生的重大改组的时间相一致。由此提出大陆后退这一新的南海形成演化的运动学模式。  相似文献   
990.
海桑属花粉在南海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桑属(Sonneratia)植物是热带滨海特有的盐滩植物,是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植物,其花粉可作为滨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此属花粉在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中分布较广,在南海中部的深海盆地,由于海流的影响,也有少量的断续分布,而处于南海北部的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曾大量出现过。分析海桑属花粉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对深入研究南海海区的物质来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