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1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近40年来,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得博斯腾湖区迅速演变为微咸湖,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恶焉煮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出尽管近1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可保证绿洲环境和博斯腾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2.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2]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1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近40年来,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演变为微咸湖,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出尽管近1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可保证绿洲环境和博斯腾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3.
荣其瑞同志通过博斯腾湖湖南蒸发和结冰的热量平衡计算,得出湖面至2.5km厚大气层夏季平均降温1.2℃,冬季平均增温0.12℃;又根据博湖县科委试验站(在岸边,距湖0.1km)资料,推测湖面降水量多于湖区陆面降水量。因缺少2.5km高度温度比测资料,缺少湖南降水量资料,作者的结论未有验证。为促进该问题深入研究,特与荣同志公开商榷。  相似文献   
74.
新疆博斯腾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地区沉积物的孢粉分析,讨论了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四个阶段,冻结结合其它沉积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湖泊的水面的收缩和扩张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75.
76.
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的表层沉积物孢粉的分析, 探讨了干旱区大型湖泊中表层沉积物孢粉与周围植被的关系以及孢粉在湖泊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 研究发现, 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中孢粉主要是来源于周围荒漠植被中的藜科、蒿属、麻黄等植物以及湖泊四周浅水地带生长的香蒲等水生植物. 藜科、蒿属、麻黄等花粉的传播过程主要受大风作用的影响, 而且百分比含量在整个湖盆中的分布比较稳定, A/C值能够反映区域目前的干旱状况; 香蒲等水生植物花粉的百分比含量主要受其母体植物分布的影响. 云杉花粉在河口区域的相对高百分比含量表明其河流传播特征; 云杉花粉在湖泊中的低百分比含量与整个流域的植被及其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 云杉花粉具有超代表性. 近河口湖泊表层样品孢粉组合受河流和近岸植被的影响较大, 但距离超过2 km以后湖泊沉积花粉百分比含量较为稳定. 孢粉的质量浓度分布显示, 孢粉在湖盆中的分布有比较强的趋中性. 博斯腾湖中部沉积物孢粉序列能够很好记录区域的植被变化历史和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7.
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2012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序列,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博斯腾湖水位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3个阶段,各阶段内各驱动因素的权重不同;(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入湖流量、降水及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及灌溉净耗水量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博斯腾湖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958—1987年,开都河处于偏枯年份,博斯腾湖水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0m下降至1987年的1 045.03m,平均水位为1 047.20m,这期间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较大;1988—2002年,开都河处于丰水年,入湖水量较多,博斯腾湖水位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位从1988年的1 045.21m上升至2002年的1 048.60m,平均水位为1 046.80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开始增强,但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仍强于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2003—2012年,入湖水量减少,博斯腾湖水位又呈急剧下降趋势,水位从2003年的1 048.55m下降至2012年的1 045.68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3)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呈自然因素向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10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 m下降至2010年的1 045.75 m,净下降2.25 m。水位变化经历了波动式下降(1958~1987年)→急剧上升(1988~2002年)→急剧下降(2003~2010年)的变化过程;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由入湖流量、降水与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与人口的增加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湖面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能为干早区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20世纪下半叶开都河与博斯腾湖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开都河属于雪冰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的河流,流域共有冰川722条,冰川总面积为445km2,冰川总储量为22.4km3.开都河年径流补给源中,积雪和冰川及地下水补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都河是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源,对博斯腾湖生态与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87年以来,由于开都河天然年径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博斯腾湖水位不断持续上升回复到上世纪50年代水平,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80.
新疆博斯腾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6-11月和2011年1月,对博斯腾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在密度和生物量上,浮游甲壳动物都主要由枝角类组成,且优势物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浮游甲壳动物主要由大型的僧帽潘和短尾秀体溞组成;在秋冬季,随着大型种类现存量的减少,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