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2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30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巴麦地区)是重要的含油气地区。基于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将该地区寒武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同时,总结了三级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特征,对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序列及各时期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精细刻画,并且提出,巴麦地区经历了从碳酸盐缓坡到镶边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通过对巴楚隆起上的钻井、测井资料和地震相应特征的研究,对缺乏钻井等实物资料的麦盖提斜坡地区沉积环境进行了合理的推测,最终以组为单位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在寒武纪的沉积演化中(SQ1-SQ13)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海侵,形成寒武系盐下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其中,麦盖提地区是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勘探领域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42.
为了全面研究阿拉尔岩体与可可托海地区伟晶岩脉群在成因上的关系,笔者系统分析阿拉尔岩体西部阿热散一带含绿柱石伟晶岩脉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伟晶岩脉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03.9±2.2)Ma,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Si、低Ti、富Al、富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稀土元素La、Ce、Nd、Sm,亏损Ba、Nb、Ta、Zr、Hf、Sr、P、Ti,属于典型的低Ba、Sr岩石,锆石同位素176Hf/177Hf值为0.282 714~0.282 749,εHf(t)值为+2.56~+3.65,tDMC模式年龄为852~912 Ma,与阿拉尔岩体具有形成时代的一致性,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性,176Hf/177Hf值与εHf(t)值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中生代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与阿...  相似文献   
943.
在北半球的春季,热带三大洋的海洋–大气系统年际变化会对同期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产生响应,同时也能通过区域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影响ENSO的发展。基于国际公开使用的海表温度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联合正交经验分解方法分析,可以发现全球大洋春季存在两种显著的海气耦合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暖、降水增多;在热带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降水呈现经向偶极型分布以及跨赤道的海表温度梯度异常;即伴随ENSO在春季消亡期的空间型态,大西洋出现经向模态,印度洋出现反对称模态。第二模态表现为:太平洋经向海表温度和降水模态,即太平洋经向模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ENSO盛期的大气环流调整引起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降水辐合带异常,并通过海面风场异常激发海盆内部的海洋–大气反馈,引起春季经向模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冬、春季大西洋和印度洋热带辐合带分别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导致两个海盆经向模态的降水异常相对赤道呈反对称分布。在春季,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暖中心延伸到赤道上,引起西风异常,为后续El Ni?o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揭示了...  相似文献   
944.
沉积物的粒度是最重要的沉积物参数之一,在河床中,表层沉积物缺乏砂–砾过渡粒级(即1~10 mm)的沉积物,被称为Grain size gap,得到广泛关注。海滩沉积物是否也是如此,是一个基本而又未知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外228处海滩共456个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数据,发现海滩大概率或是平均粒径几十毫米的砾石滩,或是平均粒径几百微米的砂滩,也缺乏砂–砾过渡粒级沉积物,其粒度范围是-3.5~-1?(2~11 mm),这一结果和河床的情况基本相同。造成砂–砾过渡粒级缺乏的原因应从物源、颗粒磨损和分选以及广义的物质收支分析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945.
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基于1950~2000年太平洋月平均SST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暖池表层暖水纬向运移的年际(2~8a)和年代际(10~16a)变化都非常明显;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于1982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跃变后暖水东界的平均位置比跃变前东移了10个经度;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对ENSO暖(ElNiño)、冷(LaNiñ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6.
冀东地区始太古代早期—冥古宙锆石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最古老大陆地壳的形成、组成和演化是阐释地球壳幔物质分异、构造演化的逻辑起点.由于长期地质作用改造,地球上保存的古老陆壳物质十分稀少,寻找和研究都极具挑战性.在冀东卢龙喇叭山地区,早期研究发现含有大量3.4~3.8 Ga碎屑锆石的铬云母石英岩,岩石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与迁安黄柏峪地区的铬云母石英岩十分类似.本...  相似文献   
947.
Determination of Fe2+/Fe3+ ratios from metallogenic belts to explore controll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rock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magnetite Fe2+/Fe3+ ratios of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part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probe, five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valu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data of the magnetite obtained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The direct oxygen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FeO and Fe2O3, but the accuracy and uniformity of the results are low. The valence method (Flank method) based on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of Lα to Lβ for iron is also unreliable for FeO and Fe2O3 measurement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β/Lα,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and the Fe2+/Fe3+ content ratio. In comparison, the charge difference method, the surplus-oxygen method and the M?ssbauer spectrum method are still the most favorable. M?ssbauer spectroscopy, with its isomer movement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yields results closer to 0.5, which is relatively reliable. Earli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intrusions or contact zones and 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with high Fe2+/Fe3+ ratios, whereas lat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farther away from intrusions and have low Fe2+/Fe3+ ratio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matite and magnetite in the Qimantage metallogenic belt is also studied. No large volume changes, such as pore filling and shrinkage fracture, were detected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more similar to a reoxidation and reduc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