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764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62.
冰厚变化的现场监测现状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湖河海冰、冰川冰资源与环境中的自然科学问题及冬季冰区结构物安全运行管理中的工程科学问题对冰厚度时空变化资料的要求,总结了现行冰厚度变化过程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强调目前所获数据因连续监测时间短,精度达不到毫米级,对建立和检验冰物质平衡同环境条件的预报模式提供不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此发展了新的冰厚度变化过程监测方法,它们包括直接探测冰层界面位置的接触式和利用气、冰、水电导率差异的标尺式高精度冰、雪层生消过程自动监测设备。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适用范围和在极地海冰以及国内河冰实践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963.
利用卫星可见通道反演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广员  孙毅义 《气象科学》1997,17(2):159-16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方程,利用NOAA-14极轨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见光单通道反射率资料,运用低光谱分辨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程序反演晴空和上、均匀下垫面上的气象能见度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算法。  相似文献   
964.
应用灰色预测理论提出了岩石斜皮剪切带厚度与最大戊变量相关的经验公式和基于最大蠕变量的预测滑坡滑动时刻这一事关防灾效果的系统方法。经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观测资料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统预报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滑动时间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965.
岩层真厚度计算的一个优化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再三  佟洁 《地层学杂志》1997,21(3):239-240
岩层真厚度计算编程的研究,方案较多,但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总的应遵循下列几条原则:1)编程中,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或相反的问题尚未解决,当程序运行时,往往需外加一个人为判别指令,这一点在编程时应予避免;2)所编程序应精练,使用语句应尽量减少;3)原始数据的输入,不应有负值;4)计算结果,更应避免出现负(厚度)值。本文正是本着上述原则,而提出的这一优化程序。  相似文献   
966.
构造圈闭有效性的数学判别,是将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本方法以同沉积原理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分析的构造顶部与翼部的地层厚度变化关系,计算出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生长指数,绘制地质年代与构造生长指数的关系曲线,进而结合分轩模拟结果分析构造圈闭的有效性。给出了本方法在海相碳酸岩地区某构造圈闭的应用实例。用此方法进行构造圈评价可使油气探更逼近目标,减少预探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967.
968.
一种激光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利用激光器、图像传感器进行非接触厚度自动测量的原理。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实时性能好,测量重复精度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69.
970.
宁镇地区龙潭组煤厚度变化原因及找煤预测傅雪海,夏钦林,程善国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徐州,221006关键词:煤矿,煤层厚度,预测,江苏宁镇地区。OntheThicknessVariationofLongtanCoalBedandCoalPro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