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805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1525篇
海洋学   822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43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3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THE SENSITIVITY TEST STUDY OF AIR-SEA SURFACE FLUX MODE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article, a sensitivity test of air-sea surface flux model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of Project “South China Sea Air-Sea Flux Measurement in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nsible heat fluxes are sensitive to observation errors, increasing the error of model calculation; In contrast, the latent heat flux and momentum flux are not as sensitive to observation errors as the sensible heat, and their calculated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test result also verifies…  相似文献   
962.
卞学洛 《地下水》2004,26(2):91-96
天津市东丽区第四系Ⅱ组深层淡水在长期较强开采状态下未发生水位持续下降及大面积深层淡水成化污染,十余年来地层沉降基本消失.该地多年来中更新统淡水及上更新统、全新统咸水水位具有同步不等幅的动态,证明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地层中渗透系数小于10-3m/d的历次海侵沉积层及压实的粘土层具有半透膜特性,咸水越流补给第Ⅱ承压含水组的是淡水.适量加大Ⅱ组淡水开采强度,使其产生越流系统,稳定后不会再加大地面沉降.最终使全新统地下水下入渗水位降低,夺取潜水蒸发的水量.在有咸水分布区,地表入渗水是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淡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963.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双向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双向耦合恢复力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程序DABIS对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单向及双向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较为接近,但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支座的最大位移明显大于单向地震作用时的支座最大位移,因而在确定支座最大位移时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4.
The investigation of sliding isolation is mainlyfocused on the response of a structure subjected to asingle directional earthquake excitation. Fan andTang (2001) studied the slide limited friction (S LF)base isolation system, using a sequential exponentialfriction model. Zhang and Cheng (2001) studied theisolated effect of a sliding bearing as a friction damp er. Xiong and Yu (2002) studied the numerical meth od of sliding isolation system. But studying a singlecomponent of e…  相似文献   
965.
定量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通常采用数值模拟方法。MT3D是一套基于有限差分方法的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近年来在国外水文地质和水环境模拟等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MT3D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对流、弥散和化学反应等过程,可以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源汇项和边界条件,能够准确模拟承压、无压和越流含水层中的污染物运移过程。MT3D具有模块化的程序结构、灵活的求解方法以及全面的模拟功能,非常适合实际问题的研究,值得在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66.
数值模型在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为例,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研究了天然和人工活动作用下泉水、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泄量的变化规律;预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表明,地下水向河-泉的排泄量呈衰减趋势,且地下水的增采量和渠系防渗节约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储存量的消耗;指出在目前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为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必须限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对漓江水位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漓江水位不仅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空分布有关系,还与前期早涝情况及蓄水程度有关;漓江水位的年际变化与桂林市雨量的年际变化一致,大致以10a为周期。然后采用双向差分建立了最高水位的预测模型,以预报量的前差和后差预报误差之和趋于最小时求出模型的参数,并对2002~2005年的最高水位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最高水位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8.
煤层注水的水气驱替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层注水是世界上煤矿矿井防治冲击地压的首选措施。而注水时间、流量、压力等注水工艺参数选择是决定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效果的关键。煤层注水过程中水在煤层中渗流的规律是选择注水工艺参数的理论依据。由于煤层孔隙、裂隙中充满气体,煤层注水实际上是水替代气的水驱气的渗流过程。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均视为水在煤体中渗流的研究。与实际相距甚远。论文首先分析了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注水使得煤层软化,达到峰值强度后煤体抵抗变形能力随应变降低的幅度减小,即强度后应力-应变曲线变缓。然后根据煤层注水是水驱气过程,将煤层注水视为水气驱替的有动界面的渗流问题研究。将煤层视为各向同性的孔隙介质,分别按照水驱气由钻孔径向周边流动的平面径向流和由钻孔沿煤层平行流动的平面平行流两种情况,建立了水驱气的微分方程,给出了定解条件,并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时间水锋面到达的位置即水注满煤层孔隙的范围。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注水的范围求出需要提前的注水时间和注水量。为煤层注水预防冲击地压的工艺参数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69.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带不同于陆缘俯冲作用和陆间大陆碰撞造山带,也不是陆缘和陆间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由深部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形成的一个新类型的造山带,又称东亚型造山作用。它的造山作用过程是:(1)早中生代(230~180Ma)的前和初始造山幕,深部软流层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导致冷、强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线状破裂与局部拆沉;(2)中、晚侏罗世(180~140Ma)主造山幕,软流层大规模上涌并沿着岩石圈底部壳-幔边界横向侵入和伸展,使垂向差异运动转变为水平挤压作用,结果地壳表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构造变形和推覆构造,使陆壳加厚形成山根,岩石圈根发生部分拆沉;(3)白垩纪(140~65Ma)的晚期造山幕,加厚的陆壳山根与岩石圈根的大规模拆沉,岩石圈进入全新的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和巨大减薄阶段,软流层大规模上涌成山。  相似文献   
970.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量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苗曼倩  季劲钧 《高原气象》1998,17(4):356-363
采用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研究高原陆面上总体湍流送系数CD和CH的特征及边界层高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廓线法计算的高原上局地的CD和CH值比同样粗糙度长度条件下平原地区的值大得多,而且日较差也大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