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8篇
  免费   937篇
  国内免费   1587篇
测绘学   740篇
大气科学   1143篇
地球物理   724篇
地质学   3266篇
海洋学   664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392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两种四维奇异值分解同化方法的比较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DSVD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资料同化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选取样本,如何得到支撑大气吸引子的基向量以及选取基向量的个数问题等等。作者利用奇异值分解(SVD)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两种方法来获得支撑大气吸引子的基向量,推导了基于这两种方法的4DSVD分析场的理论公式,并用简单的数值试验比较了基于这两种方法的4DSVD分析场的空间相关系数和误差,初步分析了分析场与基向量个数的关系以及与样本选取的关系和分析误差的来源及各种误差对分析误差影响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用SVD方法作为获得支撑大气吸引子基向量的方法得到的分析场较EOF方法稳定,分析场与基向量个数有密切关系,观测误差、模式误差和观测代表性误差是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且其引起的分析误差随着基向量个数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912.
采用NMC方法统计了2006年9月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利用Bogus资料对台风进行了初始化,并对2006年“桑美”台风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发现,同化不同的Bogus资料,所得到的台风初始场各不相同,对台风预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对海平面气压同化,可以使台风强度明显加强,形成成熟的暖心结构;基于风速同化,对台风强度的改变较弱,对暖心结构的改进不是很明显。在同化海平面气压和风速的基础上,针对相对湿度的同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台风强度预报,有利于提高台风路径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13.
朱飙  王振会 《气象科学》2008,28(2):163-167
本文主要讨论了变分原理在解决有关非均质波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使用普通变分原理、限制性变分原理、多重尺度法对惯性重力内波方程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使用变分原理,限制性变分原理都是有条件的,即它们仅对某些类型的方程才有效,而对于有些方程用不同的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些对以后正确使用变分原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14.
一次台风登陆过程的变分同化模拟试验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李宁  沈桐立  闵锦忠 《气象科学》2008,28(3):244-250
本文主要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登陆过程进行模拟试验,把云迹风资料引入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分析了同化水汽通道和红外通道的云迹风资料对初始场的影响;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针对台风登陆前后过程做了48 h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同化云迹风资料后,对模拟台风登陆前后的路径移向, 降雨分布及强度变化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初步探讨了"麦莎"台风陆上长期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915.
广西中短期极端温度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资料,应用MOS预报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技术,研究建立了广西90个站1~7d的最高、最低温度预报方程,试报检验效果较好,预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用的或是可参考的,为业务提供了有效的省级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对误差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16.
采用MM5模式及其三维变分系统(MM5/3DVAR)对我国夏季降雨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预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试验中首先采用"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方法,将2005年8月的MM5模式的预测结果形成与试验区域和水平分辨率相匹配的背景误差场,并将其与全球背景误差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005年8月MM5模式预报结果生成的背景误差场的基本特征与系统提供的全球背景误差场相似,且长度尺度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小.之后,分别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CEP试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CRESSMAN方法分析观测资料(LITT试验)和NCEP再分析资料基础上采用3DVAR系统同化观测资料(3DVAR试验)形成模式预报初始场,再次对2005年8月降雨进行逐日连续预报.逐日降雨预报结果表明,相对NCEP试验,LITT试验中1 和10 mm的预报评分有明显提高,但 25 和 50 mm的预报评分却有所下降,而3DVAR试验的预报评分在10 mm以上均有明显提高.对于降雨期间的形势场预报,3个试验中,除温度场和湿度场外,其他变量场的均方根误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相比而言,3DVAR试验的均方根误差小于其他2个试验.3DVAR试验对降雨的明显改进,可能是因为其对与背景场信息差别比较大的反应中尺度系统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靠近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917.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 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918.
系统介绍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将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划分为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阐述了几丁虫组合特征,并与国外同期几丁虫生物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19.
杨永刚 《地质与勘探》2009,45(2):98-102
笔者结合1/5万磁法扫面及相关磁参数测定工作,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引起江东测区航磁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得出该区磁异常并非某些专家所讲由"似条带状含铁硅质岩建造(铁多金属矿化)"引起,而实由高黎贡山群中-高级区域变质岩类产生的结论,并对在该区进行地质勘查的找矿标志、矿床类型等找矿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20.
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简称:雷暴973)资助下,2014~2018年连续五年在北京组织开展了雷电(也称闪电)灾害天气系统的暖季综合协同观测实验,旨在获得对北京及周边城市群区域的雷电天气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实际认识,探索雷电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方法,以期改进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报效果.主要观测设备包括:由16个子站构成的雷电(全闪)三维定位系统、2台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和4台激光雨滴谱仪等,协同观测还充分利用了中国气象局在京津冀地区的中尺度气象观测网.观测结果表明,受地形和环境条件影响,飑线和多单体雷暴是影响北京地区的两类主要的雷电灾害天气系统,它们除产生频繁的雷电活动外,还常伴随突发性局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造成城区突发洪涝灾害.雷电密度的高值区位于北京昌平区东部、顺义区的中部和东部以及中心城区.超强雷暴(占总雷暴数的5%)、强雷暴(占比35%)和弱雷暴(占比60%)对总雷电分布的贡献分别为37%、56%和7%.北京城区的热岛效应对过境雷暴增强产生了重要作用,超强雷暴在中心城区的雷电频数可以高达每分钟数百次.雷电活动与雷暴云的热动力、微物理特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雷电频数可以作为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指示因子.在对流可分辨数值预报模式中,建立并引入雷电资料同化方案,通过调整或修正模式的热动力和微物理参量,可明显提高模式对强对流和降水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