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37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与上升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磷的弱限制偶尔会发生,这与涌升水的N/P比值有关.而硅只有在近岸上升流区形成高氮和磷的补充情况下偶尔才会产生微弱限制.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限制状态较稳定,表现为受N的限制为主导的N、P的共同限制,P限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2.
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的上升流与冲淡水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CTD观测数据,绘制出相关温盐分布图,分析了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东山海域、南澳海域以及台湾浅滩东南侧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现象;在近岸上层,一股较强的冲淡水从西南部进入该海域并影响至台湾浅滩.  相似文献   
93.
基于模板匹配定位(M&L)对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S6.2地震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定位。选取10个ML3.0以上余震作为模板,对震前一天和震后一年内的连续波形进行检测,截止到2019年11月26日,福建台网共记录定位的地震183次,经M&L方法检测定位后的地震750个,约为福建台网目录的4倍,未发现前震,最小完备性震级由ML2.4降到了ML1.9。地震目录完整性的明显改善,为研究该地震序列活动性及确定其发震断层提供了数据基础。检测定位后的地震空间分布沿东西向优势展布,但无具体已探明的断裂构造与之对应,因震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地区,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不排除该区存在未探明的东西向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94.
中国,一个天然的濒海大国就这样被自我限定为一个内陆农业大国,而在地球的另一边,西方列强围绕海上霸权的拼杀长期以来未曾中止当通过海战而确立起海上新霸权地位的英国为打开其对中国的贸易困境而对中国动用武力时,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95.
Phytoplankton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P-ETS)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in two cruises in Taiwan Strait (Aug. 1997 and Feb. -Mar.1998) and two cruises in Xiamen Harbour (Oct., 1997 and Apr.,1998). Results showed that P-ETS activity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southern Yaiwan Strait in summer was homogeneous [mean value of 0.106 μ102/(L.h)], inhomogeneous in northern Yaiwan Strait in winter. Variation of P-ETS activity in middle part of the Strait was not obvious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Mean P-ETS activity of Xiamen Harbour in autumn was 0.255 μ102/(L.h) with a little higher value in Jiulong River estuary areas. In spring, P-ETS activity was mo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and the mean value was 1.076 μ102/(L.h). P-ETS activity in spring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autumn in Xiamen Harbour.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ETS in Taiwan Strait was homogeneous at some stations in winter and in summer. An obvious daily variation of P-ETS activity was recorded at Stn 9837, high at midnight and low in the early morn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ETS activity and Chl-a was observed.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estimated respiratory rate to photosynthetic rate varied seasonally, high in winter (0.41) and low in summer (0.12).  相似文献   
96.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较好地刻画了台湾海峡复杂的岸线边界及海底地形,建立了台湾海峡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同长期观测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出台湾海峡内潮汐、潮流运动的变化状况和分布特征,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水位潮流调和分析给出了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表层潮流椭圆分布.分析表明,M2分潮由台湾岛南北两端传入台湾海峡,两支潮波在澎湖—台湾浅滩南缘相遇,呈NE—SW向倾斜,振幅最大值为2.45m,出现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K1分潮潮波由东北向西南传入,并向南海传播,传播方向上右侧振幅较左侧大0.05m.台湾海峡存在一条分潮潮流椭圆率为0的分隔线,该分隔线大致呈NE—SW走向,分隔线上半部分潮流椭圆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下半部分为顺时针方向.四个主要分潮潮流椭圆长轴基本呈NE—SW走向,但在台湾浅滩表层潮流椭圆长轴方向为NW—SE向,澎湖水道呈N—S向.台湾浅滩处四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较大,对应的潮流也强,可能受当地水深较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黄彤海 《台湾海峡》2007,26(1):150-150
[本刊讯]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于2006年11月共同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6)》的统计结果:2005年本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0.658、589,比往年的均有进一步的提高。该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是根据2005年我国6182种中英文期刊的214万条期刊引文数据,及“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2005年全文下载记录数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98.
浙闽沿海和台湾海峡海域冬季大风风速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东海区海陆大风对比试验结果及26艘船只两个月的海上航测实况资料,通过对各种风速进行海陆比值分析、差值分析和测站间对比分析。论证了据陆上大风推算该海区大风风速计算式的可靠性,从而为实时、定量地预报海区大风提供了1种方法.  相似文献   
99.
台湾海峡冬季亚潮频水位波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立 《海洋学报》1989,11(3):275-283
冬季台湾海峡两岸水位存在较强亚潮频波动,西岸尤为显著.波动能量在32、10.7、4.6、3.6和2.9天频带出现谱峰.分析表明除主要由风场波动造成的埃克曼增减水(32、3.6天波动)外,海峡风场的波动还激发了周期为4.6和2.9天的陆架波,16天波动也具有陆架波的物理性质,但源于东海,非海峡风场所致.  相似文献   
100.
台湾海峡真光层有机碳动力学研究──DOC大幅度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在台湾海峡对DOC作定点连续观测,发现DOC日变化很大(2~4mg/dm3),且变化的幅度有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DOC昼夜变化的总的规律是白天比晚上高,夜晚始终处于低值;依据DOC的昼夜变化可将DOC分为DOCnew和DOCold两部分;D0Cnew在真光层中快速地产生、消耗、再循环;DOCold则相对稳定,可从真光层底部输出;DOC的快速变化表明DOC的产生和被细菌消耗利用的速度都非常快.文中还尝试快速富丽叶变换(FFT)来分离引起DOC日变化的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并依据实验结果讨论了初级生产力,微生物对DOC的利用,DOC输出生产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