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0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测绘学   3197篇
大气科学   400篇
地球物理   1219篇
地质学   2262篇
海洋学   777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584篇
自然地理   371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45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41.
目前,对于城市1∶500数字化地形图数据的获取与更新中,全野外数字测图仍是主要的测绘方式。如何利用新的测量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阐述无人机和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新技术在城市基本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利用无人机航测生产的1∶500正射影像图成果,辅助进行全野外测图;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将快速获取的三维点云数据加以处理,用于测绘成果质量检查。通过这些新技术,对提高1∶500城市基本地形图的生产效率进行有益的尝试,对同类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2.
针对水下航行器基于地形匹配实现自主导航时需要在线提取环境地形特征的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侧扫声呐实时数据采集与地貌图像构建方法。根据侧扫声呐的工作原理及其JSF文件格式,提取侧扫声呐扫描波束所对应的80数据帧,并完成数据解析;建立声呐扫描声强与灰度级转化模型,并构建环境地貌声学图像;通过海试试验结果与侧扫声呐专用软件所生成的地貌图像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3.
《摄影测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在传授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现阶段将小型无人机作为一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的全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摄影、分片成图、连成一体"的方式,实现了校区无人机航测成图的实践教学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小型无人机由外业操作到内业数据处理的流程。据此表明,在摄影测量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小型无人机航测成图实习对学生熟练掌握一门不同于传统测量方法的新技术,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的摄影测量问题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944.
针对无验潮测深技术高程基准转换的精度和复杂性问题,该文提出基于EGM 2008模型的无验潮测深技术,从而解决无验潮测深经GNSS测得的瞬时WGS-84的参考椭球高向正常高转换难题。经测试,EGM 2008仅利用少量控制点修正系统偏差后,就可以满足长距离低等级的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将EGM 2008模型应用于无验潮测深,坐标转换误差和无验潮测深精度均达到cm级,突破无验潮测深高程基准转换的瓶颈,实现实时、高效、高精度的无验潮测深。  相似文献   
945.
番禺A构造评价井在钻探后发现圈闭形态与钻前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受中浅层速度异常影响。为此,打破传统的速度建模和校正方法,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本目标区的速度校正和变速成图方法。该方法从井资料出发分析速度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而将速度异常与地震数据振幅属性巧妙结合,获得带有地质意义的速度异常校正趋势面和校正后的层速度。所得深度构造图误差在5 m以内,有效落实了圈闭形态,为后续有同样地质背景的构造落实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6.
许第桥  李茂 《物探与化探》2023,(4):994-1001
基于二连盆地满都拉图地区的宽频大地电磁(BMT)数据,开展了精细反演处理研究,旨在提高数据的反演精度与效果,为其他地区BMT数据的精细反演处理提供示范与借鉴。通过研究区BMT数据精细反演处理研究,选择OCCAM反演方法与TM+TE数据模式,反演参数选择背景模型为二维移动平均电阻率模型、正则因子为0.4、第一层厚度为40 m时,有效提升了数据的反演准确度,为后续资料的精细解释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已知钻孔或地震资料等先验信息,首先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演方法、反演数据模式以及反演参数等适用性试验研究,是确保资料减少多解性、获得可靠反演精度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7.
赵小星 《福建地质》2023,(2):126-132
通过分析高光谱遥感数据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研究现状及目前高光谱遥感数据地物光谱识别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精度情况,选取福鼎市一带作为试验区,基于GF5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后成果分别通过对数变换后一阶微分法、归一化变换后一阶微分法、主成分分析法、波谱角填图法等处理及分类方法,对竹林、马尾松、杉木、桉树、茶树、草地进行了试验提取。采用林业数据及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结合外业调查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波谱角填图方法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948.
西拉木伦构造带北部双井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的、成熟度低的快速堆积的粗碎屑沉积建造,为同造山磨拉石沉积,前人称其为克德河砂砾岩带并将其时代分别划为中二叠世(哲斯组)、晚二叠世(林西组)。本次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大比例尺剖面测量,对取自剖面第下、中、上(1、25、86层)三个部分的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3个样品具有相似的主要年龄区间,依次为405-485Ma、401-463Ma、363-520Ma,其峰值年龄分别为427Ma、445Ma、440Ma,锆石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8%、52.5%和38.75%;其次为大于1000Ma的年龄,锆石数量分别占30.7%、22.5%、45%,且均具有1800Ma和2500Ma左右的峰值年龄,明显具有华北板块基底年龄信息;自下而上3个测年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312Ma、376Ma,282Ma,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304Ma、244Ma和245Ma。在第85层杂色复成分砾岩的灰岩砾石中发现晚石炭-早二叠世阿木山组的蜓和珊瑚化石,在41及43层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综合碎屑锆石测年及生物化石研究结果,克德河砂砾岩带的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推测西拉木伦构造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中二叠世开始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进入碰撞造山阶段, 同造山磨拉石建造(克德河砂砾岩带)标志着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终止,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拼合造山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才结束。  相似文献   
949.
陈忠良  袁峰  李晓晖  郑超杰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17-2023030017
岩石图像识别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在地质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已有研究显示网络结构简单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在岩石图像上取得比复杂网络结构高的分类准确率。这与ImageNet数据集上网络结构越深越好的趋势相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深成侵入岩为显晶质,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其分类的依据是其矿物成分及相对含量。大别山地区岩浆活动广泛,中生代深成侵入岩广泛出露。岩石类型包括超镁铁质岩类、辉长岩类、闪长岩类、正长岩类、二长岩类和花岗岩类,基本覆盖IUGS推荐的深成侵入岩分类方案中的岩石类型。选取大别山地区中生代深成岩图像开展不同网络结构预训练模型迁移学习对比试验,能够专注于深度学习对矿物成分特征的学习解释,降低构造因素的影响。借助局部可理解的模型解释技术和特征图可视化技术,分别从全连接层分类决策区域可视化和卷积隐层可视化两方面对深度学习模型开展可解释性研究。结果表明简单网络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能够提取不同矿物所表现出的颜色特征以及不同矿物组合所表现出的纹理特征。AlexNet模型的削减试验进一步证明:对于岩石图像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并不总是越深越好。  相似文献   
950.
本文基于宾川气枪地震信号发射台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利用线性叠加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提高信噪比,通过反褶积、插值拟合和波形互相关等方法,获得2021年漾濞M;6.4地震前后气枪震源初至波信号走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叠加方法得到的走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沿发震断裂带附近的3个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延迟为7.3~14.4 ms,在射线路径上平均波速降低了0.08%~0.12%,距离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走时延迟为2~6 ms.分析认为,观测到的走时变化主要是漾濞M;6.4地震引起强地面运动造成浅层介质疏松、同震破裂导致震源区地下介质裂隙增加和地下流体侵入等共同作用造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和促进对此次地震震源物理过程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