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4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688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1467篇
海洋学   432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陈业鹏 《探矿工程》2018,45(7):10-13
梨树断陷后五家户气田处于勘探开发初期,目的层埋藏深,后续生产井设计井深有加深趋势。通过分析该区域地质情况,从地层压力系统复杂、可钻性差等钻井技术难点出发,对井身结构的设计、钻头、动力钻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提速效果的应用分析与评价,提出适合该地区钻井提速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92.
孙凤玲  刘焕存  刘涛 《探矿工程》2018,45(5):63-66,70
武汉市某项目典型二元结构地层,稳定砂层平均埋深约50 m,合理桩长范围内无较好持力层,灌注桩沉渣控制困难、成桩工效低。选择深度>30 m的粉细砂夹粉质粘土层为桩端持力层,通过14根、2组不同桩径及桩长的试桩验证成桩工艺,对比2组试桩的承载特性,提出按规范经验参数取值的不足,以综合性价比和承载稳定性推选直径800 mm、桩长30 m的后注浆摩擦型灌注桩为工程桩参数,为桩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及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张慧 《探矿工程》2018,45(3):84-86
阐述了后压浆技术补强灌注桩的基本原理,并以中海公园城项目为例,介绍后压浆灌注桩在天津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基础中的实践应用,最后通过静荷载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后压浆灌注桩在提高承载力和降低成本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4.
针对传统的观测值域恒星日滤波在卫星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球面多路径格网的恒星日滤波算法并应用到静态PPP中,设计了确定格网大小的统计方法,给出了算法的实施步骤。利用全球分布的10个IGS监测站接收的GPS卫星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明显削弱地面连续运行监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多路径误差;应用本文算法后,1~3 h的静态PPP定位精度得到明显提高,E、N、U三方向RMS分别提高41.59%、38.60%、36.96%。  相似文献   
995.
张劼  王博  韩淑英 《西部资源》2015,(2):156-158
内蒙古武川县后石花金矿赋存于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中,控矿构造为韧——脆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矿床有四条主矿体,为含石英脉型金矿床。金矿体两侧蚀变发育,可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分带,不同蚀变分带有各自的矿物组合。蚀变岩物质组分和微量元素在成矿过程中有明显的带入和带出。  相似文献   
996.
维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与新疆两省区交界处的若羌县境内,是近年来在新疆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具有大型远景规模的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西北部含暗色包体花岗闪长岩开展了SI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含有角闪石特征矿物,SiO2含量为60.74%~61.34%,K2O含量为3.01%~3.20%,A/CNK值为0.89~0.94,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表现为右倾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56~0.59),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明显亏损Ba、Ta、Nb、Ti等为特征。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27.6±2.3 Ma(n=16,MSWD=0.02),形成于晚三叠世,是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中—晚三叠世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的产物。借助元素判别图解,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特点,认为维宝矿区西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后碰撞演化阶段,很可能是与深部壳幔混染有关的变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地下建筑成为了很重要的部分。由于地下空间的与岩土工程条件紧密相关、直接相互影响,引发了相关的问题。地下建筑抗浮是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之一。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抗浮问题,各地域、各单位差别较大。多年来,经过岩土工程师的研究实践,抗浮锚杆成为了解决地下建筑抗浮的重要途径。抗浮锚杆的设计和施工的方法很多。在北京地区对土层抗浮锚杆的设计和实践效果予以研究。特别是对长螺旋中心压灌后插主筋的锚杆施工工艺进行推进和实践,取得的成果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98.
研究区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尕大坂矿田,区内已发现的矿床均产于北侧的大柳沟-白柳沟火山穹窿的酸性火山岩和基性火山岩的接触部位。对尕大坂矿床和郭米寺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及矿石化学成分的分析,认为矿床具"双岩石组合",是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的标志,主要为Zn-Pb-Cu型多金属矿床,属于黑矿型。通过对矿田黑茨沟组含矿火山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形成环境与弧后裂谷相似。  相似文献   
999.
柳洞岩体位于延边地区和龙市南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洞河断裂西南侧,龙岗地块北缘,其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为确定其侵位时代和大地构造环境,对柳洞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和年代学研究。N-6和N-7样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18.63±0.69)Ma和(118.58±0.87)Ma。岩体具有高硅(w(SiO2)=70.30%~76.30%)、富碱(w(Na2O+K2O)=7.82%~8.52%)、富铝(w(Al2O3)=12.30%~15.50%)和低钛(w(TiO2)=0.16%~0.29%)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1.03~1.11,为弱过铝质岩石。分异指数(DI)为87.99~94.89,固结指数(SI)为2.39~5.31,反映了该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63~0.92,具有中等铕负异常,LREE/HREE和(La/Yb)N值分别为3.46~8.09和10.59~33.94,显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柳洞岩体明显富集Cs、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同时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以及P元素。综合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柳洞岩体具有高分异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后造山向伸展转换的体制环境下。  相似文献   
1000.
On March 30, 2020, a forest fire broke out in Liangshan area of Xicha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fter the fire, the ash and burnt soil easily developed into debris flow in case of heavy rainfall, which brought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 risk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ushan and safety of local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in Qionghai and Lushan areas. Taking 3# branch on the left bank of Xiangshuigou in Anha Town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conducted field investigation, UAV aerial photography,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field and indoor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fluid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parameter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post-fire debris flow on May 1, 2020. The features of movement, provenance scale and deduced precipitation were also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is achievement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ost-fire debris flow and the mitigation of disaster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