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21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声波是水下信息获取和目标探测的主要手段,其在海洋波导中的传播特性及声场分布与海洋动力环境紧密相关。基于LLC4320再分析数据,针对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开展了局部环境场特征和声学特征分析,评价了高分辨率数据对于声学特征研究的适用性。首先,通过分析该区域1月温盐场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合跃层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研究了吕宋海峡区域的动力环境特征;其次,开展了声传播规律的研究,并评价了声速、声传播特征等与温盐场的相关性,可为高分辨率的海洋数值模拟在海洋声学特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台风和海洋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和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海马"登陆前后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域的水文要素现场观测,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台风过境前后位于吕宋海峡北部的中尺度暖涡内海洋物理要素的分布及其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处于台风边缘的暖涡并没有因为台风过境产生的强冷抽吸作用而被削弱;反而因台风边缘产生的较强的负风应力旋度异常,导致此区域上层暖海水辐聚下沉、混合层厚度增加,从而增强了该暖涡。台风过境前后,暖涡内热含量的变化也证实了该涡旋的增强。而离台风中心较近的暖涡,则受到强的正风应力旋度产生的冷抽吸作用而被削弱。此次观测研究丰富了台风和涡旋的相互作用物理机制探索,为台风预测预警提供了现场观测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3.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位于郯庐断裂带昌邑—大店断层西侧宽60~90,km、长300,km的区域内,其分布范围基本与郯庐断裂带中段一致。新元古代,该海峡盆地先后沉积了青白口系、南华系及震旦系的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泥质及碳酸盐沉积物,其岩石地层称之为土门群。本次研究从该海峡盆地土门群佟家庄组(由石英砂岩、泥灰岩和页岩组成,属南华系)、浮来山组(由细—粉砂岩夹页岩组成,属震旦系)及石旺庄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下部夹页岩,属震旦系)中鉴别出了一系列地震触动软沉积物形成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墙和砂脉、负载构造、火焰构造、球枕构造、软布丁构造、底辟构造、滑塌褶曲和同沉积断层等。它们是地震事件的记录——震积岩。新元古代中晚期(约800—600,Ma)沂沭海峡盆地拉张裂陷是它们形成的动力机制。根据石旺庄组中的微亮晶方解石脉与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如负载、火焰、软布丁及同沉积断层等)共(伴)生的事实,并结合模拟地震试验结果分析,认为微亮晶方解石脉很可能是地震引发的饱和灰泥(方解石微粒)液化脉。微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震积岩中的w(La)/w(Sc)和 w(La)/w(Th)值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和正常沉积层,而w(Th)/w(Sc)值则较低,深源微量元素Ni和Cr的含量也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及正常沉积层。这些微量元素特征是当时的盆地基底不稳定、快速沉积且伴有深部物质元素混入的反映,强地震很可能是快速沉积和促进深源物质混入的主要动力。土门群中发育的一系列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再次证明了古郯庐断裂带的存在,由它们记录的地震事件也是晋宁运动乃至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的响应。  相似文献   
54.
沈华 《海洋学研究》2014,32(1):11-18
利用WOD09和Argo剖面资料,结合SODA、OFES、GPCP和WHOI等资料分析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混合层盐度1984—2010年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利用混合层盐度平衡方程探讨了其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的盐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线性趋势为-0.020/a;(2)以1999年为界,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的盐度在1999年之前为正距平,最大正距平值可达0.14,平均值为0.05,在1999年之后为负距平,最大负距平值为-0.22,平均值为-0.06;(3)影响该海域混合层盐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平流作用,特别是黑潮入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5.
吐拉工作区位于昆仑-柴达木成矿带西段的祁曼塔格岩浆弧,成矿条件有利,也是大调查工作以来新发现的重要成矿带之一.已发现特大型钨锡矿床,区域物化探异常密集分布,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6.
地学书签     
《地球》2012,(10):29-29
大堡礁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北从托雷斯海峡,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宏观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毛伊勒吐岩体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依据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岩石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钙碱性岩石.对其中的石英闪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测定,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147.97±0.95 Ma,表明毛伊勒吐岩体侵位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该石英闪长岩是在板块碰撞后地壳抬升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8.
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9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a融合海面高度距平数据,追踪吕宋海峡附近海域(18°~23°N,116°~126°E)中尺度涡的移动轨迹,结果表明:时间分辨率为7d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难以观测到中尺度涡从西北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传进南海的过程,但对1994年吕宋海峡中部观测到的一个气旋涡及其附近中尺度涡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可见,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会与吕宋海峡内部海面高度耦合后向南海传播。海面高度距平数据的时间-经度图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信号在西传至吕宋海峡附近(121°~122°E)时出现信号不连续。对21°N,116°~140°E断面的海面高度距平数据按周期分别为1~3月、3~6月、330~390d(年信号)进行分段带通滤波,发现不同周期的西北太平洋信号穿过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受到的阻隔作用、向西传播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受的强迫机制均不同。  相似文献   
59.
首饰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噶玛藏族首饰技艺和其他民族首饰一样,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噶玛藏族传统首饰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演绎的投射和噶玛藏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60.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