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616篇
海洋学   273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在氢氟酸溶液中,混合亚磷酸、4,4’-联苯二膦酸和锆离子反应生成4,4’-联苯二膦酸锆/亚磷酸锆(简称MCZP),改变有机酸和亚磷酸的比例,可以合成具有相同组分但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通过磺化反应,在苯环上接上磺酸基团后,它具有类似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特性.该文首次对这类化合物催化酯化、醚化等典型的酸催化有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催化转化率高、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和再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固体酸催化剂.  相似文献   
72.
谢同  彭广志 《盐湖研究》1998,6(2):11-16
在氢氟酸溶液中,混合亚酸酸、4,4’-联苯二膦酸和锆离子反应生成4,4’-联苯二膦酸锆/亚磷酸锆,改变有机酸和亚磷酸的比例,可以合成具有相同组分但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  相似文献   
73.
酸法地浸采铀的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利用酸法地浸采铀对采铀区及其周围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所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和效果。并就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酸法地浸采铀中地下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4.
硅酸盐细菌GY92对伊利石的释钾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连宾 《矿物学报》1998,18(2):234-238
1992年在贵阳郊区玉米地中分离出一株硅酸盐细菌GY92,为探求GY92对伊利石的释钾作用,对采用的有关材料和方法、相关实验所获的GY92个体形态及培养特征、部分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对伊利石的释钾作用等结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就GY92对伊利石的释钾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75.
王铭生  赵瑞 《河南地质》1998,16(2):81-86
沿马超营断裂带分布有石英脉型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据硫同位素研究表明:石英脉型δ^34S为小正值,成矿深度大,温度高(200 ̄250℃);构造蚀变岩型δ^34S多为负值,成矿温度低(150℃左右),且大气降水的参与对成矿起重要作用。本区金在热液中主要以氢硫铬合物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6.
采用三氯化铁作为浸取剂,在盐酸介质中对硫化矿中铜镍的浸取进行了研究,最佳的浸出条件为三氯化铁120g/L、盐酸2mol/L、温度95~98℃、时间8h及矿样粒度小于0.044mm。在此条件下,铜镍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8.93%和91.07%。并对残渣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未被浸出的矿物多为硅酸盐矿物,因此可以说该方法对硫化矿中铜镍的浸出比较完全。  相似文献   
77.
1994年在国际镍公司(INCO)的三个矿区进行了射频层析成像(RFT)探测,试验这种技术圈定萨德伯里镍硫化矿床的能力。用一台中国生产的JW-4电偶极系数采集跨孔数据,扫描频率为0.5-5.0MHz。在相距100m的两个钻孔之间成功地描绘了Mc Connell矿就的一个高导电性板状硫化镍矿体。在5MHz的层析图像上,这个矿体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强吸收带。信号振幅的数据模拟表明当发射器和接收器在矿床的两  相似文献   
78.
旨在探究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斑马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将初体重为(0.019±0.003) g的27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3组, ZF0组(对照组, 基础饲料)、ZF5组(基础饲料+105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与ZF7组(基础饲料+107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每组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3 d。实验结果表明: (1) 各组间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 ZF5和ZF7组的GPT活性显著高于ZF0组(P<0.05), ZF5组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 ZF7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对于ZF0和ZF5组显著提高(P<0.05)。(4) ZF7组肠道绒毛高度、V/C都显著高于ZF0与ZF5组(P<0.05); ZF7组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5) 从肠道菌群组成来看, 各组间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ZF5和ZF7组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的丰度并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5)。属水平上,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试验组显著减少了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戈登氏菌属(Gordonia)、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等有益菌属的丰度(P<0.05)。(6)ZF5和ZF7组与ZF0组的肠道代谢物差异明显, 其中Lipoxin a4、Prostaglandin g2和11-dehydrothromboxane b2显著上调(P<0.05), 5''-phosphoribosyl- 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 (aicar)显著下调(P<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中。综上所述,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有利于改善斑马鱼幼鱼的肠道消化性能、组织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具有嗜碱特性的菱形藻Nitzschia sp.(MD1)株系的脂肪酸组分、含量以及不同NaHCO3、NaCl和pH值水平下对其生长的影响.GC-MS测定结果显示,在NaHCO3浓度为0.2mol·L-1、NaCl浓度为30g·L-1、初始pH值为9.5时,MD1的EPA含量占干重的3.02%,占总脂肪酸的比例为17.93%.生长测定结果表明,MD1具有极强的耐碱能力,其生长适宜的NaHCO3浓度为0.1-0.2mol·L-1,在0.3mol·L-1的NaHCO3浓度下仍能良好生长;MD1最适的起始pH值范围为7.5-9.5,其生长速率在pH7.5与pH9.5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耐受pH值为11.5的高碱性环境并保持较好的生长;MD1显示广盐适应性,NaCl浓度在0g·L-1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在30-40g·L-1时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NaCl浓度30g·L-1、pH 8.5-9.5及NaHCO3 0.2mol·L-1时,获得了最大比生长速率0.56d-1.由此可见,MD1可望具有进行大规模培养开发EPA的前景.  相似文献   
80.
对海洋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Lh-1所产多肽R-1的性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R-1对温度和pH稳定,在pH 11.0~12条件下,121℃处理1 h,其活力保持在75%以上。经3种不同浓度的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处理4 h后,活性保持在80%以上。与常见的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在一起反应,对抗菌肽R-1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可以配合一起使用,仅吐温和SDS对其影响较大。氨基酸分析表明,抗菌肽R-1由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甘氨酸(Gly)、蛋氨酸(Met)、丝氨酸(Ser)、丙氨酸(Ala)9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疏水氨基酸居多。抑菌试验表明R-1的抑菌谱广泛,对经培养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的扫描电境超微结构观察表明,R-1的杀菌机制主要是通过含有带正电荷的Lys与带负电荷的磷脂分子结合,然后R-1的疏水端插入到指示菌的疏水区,改变膜的构象,从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