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测绘学   148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773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1469篇
自然地理   169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矿业城市受到矿山开发与城市扩张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煤矿城市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区,根据汤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设定5种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情景,采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以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70—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流域内蒸散发量、土壤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年均分别减少-1. 48 mm、-0.38 mm、-0.29 mm,地表径流量年均增加0.76 mm,汛期与非汛期径流增加;在不同水文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对平水年的年径流影响最为明显,对枯水年年径流的影响大于丰水年。本文主要提出了以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该方法对矿区范围内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2.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刻画有利于国土资源空间优化,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水平。由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范畴尚不明晰,目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对形状、斑块分布和结构等方面关注较少,缺乏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同时,格局指标繁多且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何建立指标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对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内涵的基础上,将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总结为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将结构和多样性总结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指标体系,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明确了指标与空间格局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可以划分为简单大斑块型、复杂大斑块型、复杂小斑块型、简单小斑块型和散布型五种,不同的几何特征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的特点,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关系。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共存在61种不同的结构,但主要的结构类型仅有14种,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性。中国土地利用多样性以3~5类为主,占比达66.69%,其特征总体上呈现“东北、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该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土地利用整体空间格局刻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3.
运用熵值法、EDA模型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城市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城市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计算安徽省城市紧凑度-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对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分布差异和集聚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近10年整体的城市紧凑度有小幅上升,且区域间的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在研究期间内,全省城市紧凑度-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性整体呈上升的态势,但南、北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此外,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江地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154.
云南沿边地区包括8个地州,共56个县,其中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和越南直接毗邻,具有重要的地缘位置。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在实现云南沿边地区GDP空间化的基础上,对GD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探讨,这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及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数据的第一产业进行空间化拟合,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GDP的第二、三产业进行拟合,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空间化拟合的结果相加,实现云南沿边地区1992-2013年的GDP的空间化拟合。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沿边地区GDP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数据对第一产业建模的效果较好,拟合的多期数据的相对误差均低于1.12%,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基于“分类回归”方法对第二、三产业拟合相对误差最大仅为6.404%,最终二者之和拟合的GDP拟合精度都较好,相对误差最大仅为4.241%;② 22期GDP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正的相关性,且均为显著集聚;③ GDP空间分布局部集聚的高值-高值区域集中在开远、蒙自等县域,低值-低值地区集中在绿春、西蒙等地区;④ 云南沿边地区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在1992-1996年逐渐增强,1996年之后,经济差异波动缩小,空间关联效应呈现波动式的增强和减弱;⑤ 云南沿边地区的三维插值结果均呈现出西北至东南一线的“洼地-丘陵-平地-高峰”地势变化格局,沿边地区的东南角地区即红河州的建水、个旧和开远等县市的GDP最高,“丘陵”地势主要集中在腾冲、保山市以及最南部的景洪地区,“洼地-平地”地势主要分布在沿边地区西北角的贡山和福贡等县域、西南角的西蒙和孟连等县及中部区域的绿春和江城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155.
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实验区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最优分割尺度的影像分割。首先利用ESP算法确定影像的最佳分割尺度,再运用CART决策树分类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最终分类结果精度达到80.38%。  相似文献   
156.
利用资源三号卫星数据提取经济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柬埔寨吴哥窟北部库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通过对资源三号卫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多光谱与全色数据融合等处理,结合经济林固有的光谱、纹理等特征,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构建了适于资源三号卫星数据的快速提取经济林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规则。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表明,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可以满足土地利用中经济林信息提取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阈值即可完整提取经济林及其空间分布,正确率可达85.97%;资源三号卫星数据在土地利用精细分类和信息提取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7.
基于改进型决策树遥感分类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香格里拉建塘镇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9年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光谱特征和地学辅助知识相结合的改进型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对研究区2个年份的基础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和变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改进型决策树遥感分类法与最大似然法相比分类精度有明显提高;(2)10 a间,香格里拉建塘镇城镇建筑用地、裸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且变化最大,灌草地面积小幅增加,耕地、林地、水体、雪地冰川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综合程度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58.
以RS为主要手段,结合GIS技术,基于屯溪流域遥感影像,研究得到了屯溪流域两期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屯溪流域DEM数据得到TOPMODEL模型中的土壤地形指数,并与SCS水文模型和遥感信息相结合进行水文分区,率定SCS模型的径流曲线数参数(CN值),然后利用1982~2002年间屯溪流域的水文数据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间的平均误差仅为14.1%。  相似文献   
159.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2000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类,通过对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哈尔滨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土地综合利用程度较高,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相反,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区域内绿地面积逐年减少,应注意生态环境维护保持。  相似文献   
160.
李鑫  马红云  陆尔 《气象科学》2016,36(4):457-465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发布的较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CAM 5.1,进行了中国东部(20~50°N,100~125°E)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江南春雨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较中国东部无城市土地利用的试验相比,城市用地增加后,江南春雨推迟约3候建立而提前1候结束,持续时间缩短,同时降水强度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东部城市土地利用增加可改变地表能量收支,使得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地表增暖,导致地表感热增强,对大气的异常加热使得该区域上空等压面抬升,缩小了低层青藏高原东南侧至西太平洋间的位势梯度,使得形成江南春雨的直接原因——西南风减小,从而减少春季江南地区的降水。中国东部城市土地利用改变可能是影响近几十年江南春雨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