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44篇
  免费   3841篇
  国内免费   5479篇
测绘学   2072篇
大气科学   8723篇
地球物理   1664篇
地质学   4835篇
海洋学   3622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743篇
自然地理   2188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543篇
  2022年   668篇
  2021年   721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775篇
  2018年   529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554篇
  2015年   661篇
  2014年   971篇
  2013年   947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933篇
  2009年   941篇
  2008年   946篇
  2007年   946篇
  2006年   877篇
  2005年   935篇
  2004年   783篇
  2003年   809篇
  2002年   745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585篇
  1999年   492篇
  1998年   563篇
  1997年   596篇
  1996年   504篇
  1995年   523篇
  1994年   511篇
  1993年   422篇
  1992年   379篇
  1991年   332篇
  1990年   298篇
  1989年   255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8篇
  1965年   7篇
  1954年   9篇
  1948年   8篇
  1946年   8篇
  1943年   7篇
  1942年   6篇
  194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地球物理的测深方法广泛使用于水电工程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中。应用差分法原理进行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是提高电阻率测深的解释推断,它具有去掉背景场,突出局部场的作用;ρm测深断面正演概念形象鲜明,能提供各种地质体的电场信息,从而有利于从场的形态、场的结构来研究异常性质。文中探索了二阶、三阶差分法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水电工程坝址勘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本文主要依据地形图和航空照片解译,并经已有地质、钻孔资料验证及野外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研究地形面及其变形特征,由此确定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特征及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菊石 Hypophiceras的出现可以作为三叠系开始的辅助标志。文中还将这一界线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4.
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蒙库大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容矿岩石为石榴子石矽卡岩、变粒岩、浅粒岩和大理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矽卡岩期石榴子石以发育玻璃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为特征,晚期矽卡岩阶段矿物中发育液相包裹体,变质期矿物中主要发育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期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0℃,早期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93~499℃,在450℃、350℃和230℃出现峰值。中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于236~550℃,峰值为350℃。区域变质期均一温度介于132~513℃,在350℃、230℃和190℃出现峰值。流体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介于1.23%~60.31%,流体密度变化于0.60~1.16g/cm3。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δ18OSMOW变化于0.2‰~8.4‰,δ18OH2O介于-5.1‰~5.33‰,δD为-127‰~-81‰,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少量大气降水;变质期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为混合变质水。方解石δ13CPDB变化于-6.1‰~-2.3‰,表明流体中碳来自深部或地幔。成矿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略晚于404~400Ma),成矿作用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5.
很多含硫化物脉状金银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早到晚分别以形成黄铁矿-石英组合、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网脉为标志.所谓中阶段δD亏损,是指在成矿流体δ18O逐渐降低(或升高)时,中阶段δD同时低于早阶段和晚阶段的δD.列举了一些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例证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据中阶段伴随大量硫化物沉淀的事实,认为硫化物沉淀时流体中H2S或HS-的H 被金属离子置换出来,H 加入到流体系统后导致了流体的中阶段δD亏损.对不同温度H2O-H2S体系1000In ot值的概算显示,在200-650℃温度范围,H2S或HS-的δD低于H2O的δD约211‰~478%‰,H2S或HS-中H 的少量释放即可导致流体水δD的显著降低.因此建议,成矿流体从早到晚δ18O逐渐降低,中阶段δD亏损的规律,可以作为含硫化物脉状矿床氢氧同位素演化的概念性模型.  相似文献   
26.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出现红移.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腐殖酸的荧光偏振值增大,由此推断在此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由于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其构型出现伸展.离子强度增大导致腐殖酸及阿哈湖DOM的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氯化钾(KCI)浓度增大,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A蓝移,荧光峰B的荧光偏振值出现减小,推测是由于静电中和作用使其荧光基团发生卷曲造成的.离子强度对其余腐殖酸样和阿哈湖DOM的其他荧光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pH值的变化对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特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随着pH值增大,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强度增强.而pH值减小时,Fluka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A峰)蓝移,当pH值降到5时,Fhka腐殖酸的荧光峰突然红移到最大,随后又继续蓝移;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阿哈湖DOM的荧光峰位无明显的漂移.所有样品的荧光偏振值都减小(但阿哈湖DOM的A峰变化不大),但在pHi≤5时又增大,这种现象表明随着pH值降低,腐殖酸和湖泊DOM中有机大分子发生卷曲,但在pH≤5时由于羧基的质子化又以平面伸展构型出现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27.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 130 m处12个月、每周1次的气溶胶和表层雪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号冰川气溶胶与表层雪中Ca2 、Mg2 的平均浓度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气溶胶中Ca2 、Mg2 浓度变化规律极其相似,二者在一年内出现两次峰值,第1次出现在春季,第2次出现在夏末秋初.表层雪中这两种离子浓度变化趋势也相似,峰值均出现在夏季,且Ca2 浓度峰值的出现稍早于Mg2 ,二者浓度在冬季都有所升高,尤其Ca2 更为显著.气溶胶和表层雪中对应离子间在整体变化趋势上较为相似,且在日时间尺度上的对应关系有显著的特点.相应离子的对应关系,可能受粉尘微粒的溶解、离子的清除比率、离子的淋溶强弱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基于走航观测的夏季南极海冰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述林  李宁 《冰川冻土》2008,30(2):211-217
依托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基于ASPeCt(南极海冰过程与气候)海冰走航观测方法标准,以"雪龙号"破冰船为平台进行夏季南大洋海冰走航观测.在2003年1月4-17日近6 500km的航程断面上,分别获取了海冰的厚度、密集度、雪厚度、浮冰尺寸等海冰分布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海冰分布特征参数均呈现了较大的空间变化.由于夏季海冰融化并受制于特定动力过程作用,海冰在威德尔海附近聚集,密集度达到峰值,沿断面在0%~80%之间变化;在断面的大部分观测到开阔水域.沿断面海冰厚度介于10~210cm,雪厚度介于2~80 cm之间,在埃默里冰架附近冰雪厚度达到了全断面的最高值.沿断面浮冰尺寸,最小到<10 cm到最大超过2 000 m不等.  相似文献   
29.
《探矿工程》2008,35(5):63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消息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4000m的冰穹A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5~20人度夏工作条件,成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设工作包括地面和空中运输支援系统、后勤保障和科学观测系统、国内研究分析和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等。  相似文献   
30.
河北省坡底、西台峪小流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区2个小流域实验站监测资料,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上,分析流域泥沙与降雨特性的关系、流域植被对产输沙的影响以及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输沙模数与降雨侵蚀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土壤因子、坡度因子比较相近的情况下,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度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流域产输沙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