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面临诸多挑战:其地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出露巨厚沙丘,静校正和吸收衰减严重;上覆火成岩,多次波发育,信噪分离困难;埋藏超深,大于6 000 m,深层分辨率低;受二叠系火成岩影响,速度变化大,深度域精准建模难度大。通过十余年不懈攻关,逐步形成了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资料精细处理技术,其中,微测井约束层析反演沙漠区近地表结构,可以有效解决时间一致性问题;多信息综合识别长程及短程层间多次波,能够针对性压制提供优质的预处理道集;采用波动方程近地表Q补偿,可以解决沙漠吸收衰减问题,提高深层分辨率且目的层主频能够提高5 Hz; VSP井控和火成岩小网格层析提高深度域建模精度,可以确保碳酸盐岩高精度成像。大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地震资料高精度成像技术,可精准刻画出走滑断层和缝洞,有效支撑了塔里木盆地1×109t级富满油田的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92.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 (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相似文献   
93.
中国沙漠物源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旭东  王岩松 《沉积学报》2015,33(6):1063-1073
沙漠物源研究不仅在风沙地貌学上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对联结大气粉尘排放、黄土堆积、气候系统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有重要价值。在简要回顾中国沙漠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沙漠物源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成果,结合国际上沉积物物源分析的趋向,指出目前世界沙漠物源的研究都是基于沉积物组份属性统计的反演模型,这种研究范式在数据获取、处理与解释方面存在缺陷,如沉积物的取样设计与测试分析、未消除"粒级依赖"对沉积物组份影响、数据未进行对数变换、忽视Dickinson图解应用的前提条件等。提出今后中国沙漠物源研究的方向:①采用正确统一的取样设计和分析方法对各沙漠的沉积物组份属性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中国沙漠沉积物组份的属性数据库;②选择若干典型沙漠,利用其周边山地详尽的地质构造、母岩和气候数据,定量构建沉积物生成的正演模型,模拟源区生成沉积物的数量、成分和结构,并用建成的沉积物组份属性数据验证和校正;③定量评估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和基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对中国各沙漠物源的贡献率与迁移路径,研究中国各沙漠中细颗粒物质的形成机制,对比中国沙漠与低纬度沙漠物源的形成机制;④定量研究历史和地质时间尺度沙漠-黄土-深海沉积物物源的内在联系及其驱动因素,建立陆地-大气-海洋物质循环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94.
丁宏伟  郭瑞  田刚  康亮  尹政 《甘肃地质》2015,24(2):9-17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调查测试资料,深入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及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认为沙漠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是当地降水和周边雅布赖山—北大山的降水形成的地表洪水,而是南部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现代大气降水、冰雪融水、高原湖水的远源补给。补给模式为:高原富含CO2气体和Ca CO3的入渗水,通过深大导水断裂通道形成的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地自南向北运移到沙漠地带。地下水在通过沙漠湖泊区弧形"叠瓦状"垂向导水构造断裂向上越流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加热,沿断层溢出地表形成湖泊群,同时导致水中CO2的释放和Ca CO3的沉积,形成钙华、钙质根管和钙质胶结层。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是:深层地下热水向上越流补给了沙漠覆盖区,在承压水头以下形成鼓丘状的沙漠地下水,承压水头以上,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凝结在沙粒表面,未被吸附凝结的热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吸附在新沉积的沙粒表面,形成湿砂层并接受更新的沙粒沉积。如此反复循环,则沙丘高度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相似文献   
95.
龚政  吴驰华  伊海生  张华  沈立建 《地质学报》2015,89(11):2053-2061
石英具有硬度大和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的反映沉积环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石英表面微细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茅盆地白垩系曾一度被认为是陆相水成沉积,笔者通过野外识别及室内基础研究发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具有风成沉积特征,需对该套地层开展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系统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曼岗组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磨圆度高,普遍发育典型的蝶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毛玻璃化表面,存在沙漠漆,极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而其较强的溶蚀作用与沉淀作用则显示了当时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在风成沉积确定的基础上,笔者再结合典型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性特征等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曼岗组应属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96.
The rocky desert in a karst area directly causes the lack of soil, water and forest, hence leading to the poverty there. In 1990, the villagers from the Muzhe Village in Benggu Township, Xichou County, Yunnan declared a war against rocky desert in an attempt to ask the fields for more yields. They invented a distinctive land rehabilit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pattern called "transforming heaven and earth" that had been practiced in Southwest China's karst areas. The key mechanism of the pattern was to develop terraced fields with well conserved soil, water and fertility by exploding rocks in the fields, building stone walls, gathering more soil,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for the fields in combination with building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and roads, as well as with 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purpose of the pattern was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the karst areas by improving soil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typical area was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and the pattern was carried out there for fifteen years, have produced excellent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approved that it was a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 for rocky desert areas.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
星式沙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