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1263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杨建新  陈安平 《铀矿地质》2008,24(2):96-100
文章阐述了呼斯梁地区地质特征、含矿地层特征、砂体分布、古层间氧化带发育及铀矿化特征,总结了该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指出该区西部纳岭沟矿段为下翼矿体,并有望发展成大型铀矿带,推测卷头部位位于其南侧,可能为皂火壕矿带向西的延伸,埋深大,较难控制;而东部农胜新地段铀矿化产于辫状河道的北侧,受灰色残留体探制,矿体埋深浅、地层结构有利,有望发展成新的铀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北方劳德藻配子和复大孢子的产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86年10月在厦门近岸采集北方劳德藻,从培养中观察其有性生殖和光对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藻只有宽度为26-40μm的细胞能形成配子和复大孢子;在光照条件下每昼夜只发生1次性化;雌雄配子以不同发育方式形成,配子发生呈现一定的时间程序;强光照和16h光周期最适于性化。由此得知,引起性化既依赖适当的细胞大小,又依赖光诱导的外部因素;产生两种精子数目是与精原孢囊的体积大小紧密相关;性化与光强度之间  相似文献   
13.
对喂食不同饵料的锯缘青蟹各期幼体的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进行逐日测定,结果表明:在Ⅱ期,一直喂食轮虫的青蟹幼体,其干重及C、H、N含量与从该期起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相比较,二者相差不大;但进入Ⅲ后,却明显低于在溞Ⅱ或溞Ⅲ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且差距随幼体发育不断地增大,至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其干重及C、H、N含量仅为在溞Ⅱ或溞Ⅲ起改喂卤虫的60%~70%.虽然不同喂食条件的青蟹幼体其C、H、N绝对含量相差很大,但其各自占干重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一直喂食轮虫的幼体只稍低。元素比与喂食条件无明显关系。青蟹溞状幼体各发育期间的生长呈指数式,期内生长呈幂函数式。大眼幼体期内的生长亦呈幂函数式。  相似文献   
14.
宁镇山脉的褶皱带被一系列横断层分割为褶断段。横断层相邻的断块,无论是褶皱的形态、纵断层的数目、规模和断距等特征沿纵向跨越横断层均存在不连续性的跃变,表明这些横断层是早于褶皱或与之伴生的纵断层而存在,并对各断块内发育的地质构造起到限制作用。因横断层作为较早的边界,后期的挤压在被分割的各块段内可以是有差异的,导致宁镇褶皱带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分段上的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对不同季节千岛湖蚤状潘的垂直分布情况以及昼夜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蚤状潘在千岛湖分布广泛,春季和夏季蚤状潘主要分布在15-25m水层,而在秋冬季分布相对均匀,从表层到60m水深都有分布;比较了蚤状漫在不同季节的迁移现象,春季和秋季蚤状潘为夜间迁移模式,而在夏季和冬季虽然都存在迁移现象,但不同于常见的三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酶技术,对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在孵卵前后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抗菌酶的比活力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口腔粘膜的上皮中,杯状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它随着雌鱼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雄鱼、雌鱼和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数量上的差别显著。孵卵期的雌鱼口腔粘膜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子宫粘膜也是受性激素影响的靶器官。该种鱼的口腔粘膜中存在着两种抗菌酶;蛋白质水解酶和壳多糖酶。孵卵前后,这两种酶的比活力分别提高1.4—2.03倍。说明孵卵时,口腔粘膜为使卵及仔鱼健康的发育,增强了抗菌能力。研究结果证明:抗菌力的增加与口腔粘膜中的杯状细胞的大量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洋立管复模态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阻尼的影响,研究海洋立管的动力特性。通过分析管内流体及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共同作用,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偏微分方程,进而得到立管动力特性方程,用复模态分析法求解动力特性方程得到立管考虑阻尼的自振频率。算例计算表明: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略小于不考虑阻尼的立管自振频率;立管的自振频率随着内流流速的增加而减小,但内流流速不大时,影响较小;管道长度对立管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鱼类复殖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水域的鱼类复殖吸虫,早在30年代秦素美(1933)曾报道过7种;作者自1958年起陆续在该水域进行吸虫标本采集,先后剖检鱼类49种,共529尾,找到吸虫21种,其中4种为新种。本文为新种记述,并附胶州湾吸虫及宿主鱼类名录。 文内测量单位一律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药物治疗凡纳对虾状幼体黏脏病 ,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3× 10 - 6 养虾丹、混合施用 0 .15× 10 - 6 次氯酸钠 + 1.5mg/L土霉素或 0 .0 1× 10 - 6 的亚甲基蓝 + 1.5mg/L土霉素可治疗凡纳对虾幼体黏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