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1263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苏一次锢囚状MCS和相关中涡旋MCV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永林  俞小鼎  杨引明  王慧  刘红亚 《气象》2016,42(2):166-173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9年6月14日15—23时(北京时,下同),造成江苏强对流天气的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锢囚状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雷暴高压东侧在飑前倒槽北端发展的闭合低压环流的东南气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冷性雷暴高压的北侧形成东南一西北向的暖舌,从而形成锢囚状的结构。长三角探空网资料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在对流层下部地面到850 hPa为冷性的雷暴高压,在对流层中部700 hPa为冷性的α中尺度涡旋(MCV),而500 hPa已转变为暖性的MCV。静力学关系可以说明MCV仅仅存在于700~500 hPa的原因和MCS下冷上暖的热力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2.
结合模平方的双树复小波变形监测数据滤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变形监测数据的去噪问题,该文在分析离散小波变换去噪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平方的双树复小波变形监测数据滤波方法。该方法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完全重构、近似平移不变性和较好的方向选择性等特点,通过最小尺度空间的小波系数得到噪声强度,并结合模平方处理法确定各层的阈值,经重构阈值处理后的各层小波系数即得到去噪后的信号;经算例,并与传统离散小波变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分解效果优于传统离散小波变换,能较好地表现出细节部分的频率信息,使变形信号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更为明显。该方法去噪更彻底,进一步提高了消噪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作为变形监测数据降噪处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3.
内波、内潮汐沉积和复合流沉积是二十余年来在古代深水环境中新发现的一种具牵引流性质的沉积相类型,由于地层沉积记录十分有限,制约了深水底流沉积的沉积学研究。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和精细露头测量表明,底流沉积发育于凭祥盆地深水沉积之中,通过对其沉积构造精细剖析和古水流测量,识别出内波、内潮汐沉积和复合流沉积,其中内波、内潮汐沉积以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为特征,复合流沉积以复合流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较陡的爬升波纹层理为特征,进一步表明存在浊流和底流的交互作用,为古代地层中的深水底流沉积提供了又一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74.
湘西地区脉状钨锑金矿床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并普遍具有沿倾向发育较深、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文章阐述了矿体侧伏的控制因素,并以沃溪金矿和泥潭冲金矿为例,分析了褶皱和断裂控制的板柱状矿床(体)的构造特点,总结了矿体板柱状赋存的成因以及矿体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认为应该利用矿体的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75.
黑龙江饶河枕状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饶河玄武岩的构造属性,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对玄武岩进行岩石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分析。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枕状构造、淬冷边、中空骸晶和鬣刺结构等特征,反映其形成于海底喷发环境。化学分析样品具有高TiO_2、MgO和低Al_2O_3、CaO、P_2O_5、K_2O等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Ba),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向上隆起形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LREE/∑HREE为5.8~6.5),无δEu异常(0.92~0.97),表明样品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主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指示了样品形成于洋岛或板内环境。样品与亚速尔型和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现出明显的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特征。岩石源区分析揭示出岩浆具有地幔热柱起源,并有先期交代地幔熔体的混入,岩浆源区还受壳幔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饶河枕状玄武岩为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形成于洋壳消减阶段的洋中脊轴外板内喷发环境,为饶河地区存在成熟的洋盆提供直接证据。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饶河地区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扩张、洋中脊轴外板内地幔柱上涌、洋壳俯冲消减以及向佳木斯地块仰冲增生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6.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77.
鲕状黄铁矿是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中的特殊硫化物矿物之一。本文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其矿物微形貌结构特征,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其化学成分,为认识该类矿物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依据。扫描电镜观测显示,该矿床中黄铁矿鲕粒主要由黄铁矿微晶组成,在鲕粒纹层孔隙中发现了丝状体、杆状体、球状体等微生物成因显微组构。这些微生物化石与热液喷流沉积成因硫化物矿床、热泉、海底热液喷口中的微生物化石具有诸多相似特征,表明该矿床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微生物在黄铁矿鲕粒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转换硫源、吸附金属元素、粘结黄铁矿微晶等作用。电子探针观测显示,黄铁矿鲕粒中的Zn含量较高,暗示鲕状黄铁矿可能作为后期成矿作用Fe、Zn、S等成矿元素的物源之一。从鲕粒边部到中心Zn含量逐渐递减的趋势,并由交代作用在鲕粒边部形成富Zn边。  相似文献   
78.
《岩土力学》2016,(1):119-125
在管桩沉桩过程中产生的闭塞效应以及桩芯土的存在,使得管桩的力学特性与实心桩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考察桩周土和桩芯土力学性质的差异对管桩振动的影响。将桩周土、桩芯土和管桩视为一个整体,利用轴对称模型和桩-土接触面的连续性条件得到了管桩的竖向振动解,为了比较,也给出了管桩竖向振动的欧拉模型解。借助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管桩竖向振动采用轴对称模型和欧拉模型得到的桩顶复刚度,并分析了桩周土、桩芯土和桩体本身物理参数对管桩竖向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轴对称模型得到的桩顶复刚度较欧拉模型的结果小,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桩周土剪切模量比桩芯土剪切模量大时,桩基动刚度和动阻尼则较小;桩顶的复刚度随管桩壁厚的减小而减小,因此,管桩管壁不宜过薄。在进行管桩设计时,需要考虑土体性质对桩基振动特性的影响,合理选择管桩内、外半径和桩长。  相似文献   
79.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16,(6):321-332
简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砂岩型铀矿概况及成矿理论研究的发展,归纳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叠合复成因氧化-还原成矿理论",并就"预富集"、"板状矿体成因"、"深部油气作用"、"可地浸概念"、"大砂体"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80.
王文广 《铀矿地质》2016,(5):270-278
内蒙古二连盆地产在下白垩统碎屑岩系中的砂岩型铀矿床,其矿化与地沥青密切相关,有铀矿物存在之处必有地沥青;岩石中也普遍含地沥青。笔者通过蚀刻α径迹示踪,对铀含量在(200~1770)×10~(-6)的碎屑岩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采用分子量计算方法确定了该地区含铀碎屑岩中的铀是以多种超显微铀矿物形式存在。其中,以赛汉高毕铀矿床为代表,铀主要形成复成分磷钙铀矿。其它铀矿床也普遍有复成分磷钙铀矿产出:巴彦乌拉矿床样品因钙含量低、硅含量高,则铀石多于复成分磷钙铀矿;道尔苏矿床以铀石和磷铀矿为主,有少量沥青铀矿及复成分磷钙铀矿;哈达图矿床主要是沥青铀矿,未见复成分磷钙铀矿。除了地沥青之外,各矿床中与铀矿物共生的主要矿物还有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由此推断,铀矿床的可能成因是:来自盆地深部的UH_3、PH_3、CaH_2、SiH_4、FeH_2、H_2S等在伴随油气向上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降低和氧化作用而发生分解及凝聚,形成草莓状、鲕粒状黄铁矿;同时派生出含U、P、Si、Ca等的氧化物的低温热水溶液,并最终结晶析出铀矿物,形成有大量黄铁矿共生的铀矿体;而油气经过长期挥发,最终演变成地沥青,成为铀矿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