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786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It is a lot limitations to survey and design waterway by the CAD technique,due to timely variation of hydrology and ecology in the complicated estuary area,such as Changjing River estuary.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s of GIS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manage and process the multi kind,multi scale and multi time hydrographic parameters,including water depth,current velocity,tidal,waves,wind speed,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etc.,also to deal with different projection,different scale charts.Meanwhile,in the paper,combination techniques of GIS and CA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unification of the charts for efficient management,two-way automatic carts conversion between GIS and CAD,automatic cutting and assemble of a number of Charts,flight path of the projection of spatial data and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This new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to survey and design waterway of Changing River estuary.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GIS and CAD has application potentiality in the waterway survey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112.
钱塘江强潮河段江道缩窄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来华  潘存鸿 《海洋工程》2008,26(2):96-102
对钱塘江强潮河段江道缩窄治理进行研究。首先,回顾治理方案的比选,江道全线缩窄时河轴线线路和河道宽度的确定原则,以及不同河段的指数放宽率。然后,介绍了在涌潮汹涌、滩涂淤坍变化剧烈的强潮河段,实施筑堤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步序与要点。最后,分析论证了大规模江道缩窄治理后河床、潮汐、洪水位及涌潮高度等特征值的变化。可供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和工程施工参考运用。  相似文献   
113.
114.
基于单宽断面潮周期平均水体和物质对流输运通量,定义了二维水体和物质长期输运速度,它们分别描述单宽断面水体和物质长期输运的方向及快慢。通过二维水体和物质长期输运速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物质和水体长期输运分离概念:受物质浓度影响,在物质和水体瞬时运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物质和水体潮周期平均对流输运的方向和快慢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将二维物质长期输运速度分解为二维水体长期输运速度、二维潮泵输运速度和垂向切变输运速度,它们分别描述余流输运、潮泵输运和垂向切变输运,后两种输运造成单宽断面物质和水体长期输运分离。本文的分析表明,河口受地形、径流、潮流、密度梯度影响,存在有利于物质和水体长期输运分离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沉积物粒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手段,探讨了九龙江河口地区的沉积环境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在沉积环境复杂的河口地区,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粒度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受沉积动力影响,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分布在九龙江河口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嵩屿至屿仔尾一带呈带状南北向展布的重金属相对高值条带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6.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17.
Estuarine ecosystem has greatly changed in the recent decades due to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Change patterns and impact facto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data...  相似文献   
118.
大沽河是青岛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地,过量开采导致严重的地下咸水入侵,研究地下咸-淡水的地球化学作用对于地下咸水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选取大沽河地下咸淡水过渡带作为研究区,在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水质和含水介质矿物分析,借助当前成熟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 2.0,计算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络合离子的含量,定量确定矿物的饱和指数和地下水流向上矿物相与水之间的物质交换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钠、钾、镁、钙主要以单一离子形态存在,硫、碳主要以络阴离子形态存在,而硅和铝主要以络合物形态存在;(2)在地下水流动路径上,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高岭土处于过饱和状态;而石膏、CO2、氯化钠、萤石、玉髓处于不饱和状态;(3)咸淡水过渡带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Na型水向Cl-Na型水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9.
近50 a来杭州湾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使用杭州湾1959-2010年的水下地形图, 结合过去数十年来长江入海水沙量和钱塘江河口段冲淤变化状况, 分析了近50 a来杭州湾在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治江围涂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结果表明, 乍浦以上区域近50 a来处于较显著的淤积状态, 且有自上向下发展的趋势, 这种淤积主要是由于钱塘江河口治江缩窄工程所引起的;湾内地形发生了局部调整, 部分小型潮流槽脊系统趋于消亡, 地形趋于平坦化, 湾口北部2003年以后有转淤为冲的趋势, 这与长江入海泥沙量锐减和该区域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1959-2003和2003-2010年两个时段, 湾内泥沙淤积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91×108和1.66×108 m3。对于整个钱塘江河口系统而言, 即自杭州湾湾口至钱塘江河口段的闸口断面, 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尚不明显, 2003年以后泥沙淤积速率甚至有所上升。杭州湾近50 a的冲淤变化是人为强烈干预下的大流域-河口系统响应与中小流域-河口系统响应的调整结果。  相似文献   
120.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枯季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式, 计算区域包括大通至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 设计高分辨率网格, 数值模拟和分析不同潮型下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计算结果表明, 不同潮型期间大通径流量的增加, 河口盐度响应的时间在4.0~6.2 d之间, 但小潮期的响应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潮型期的响应时间。本文给出了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对大通枯季径流量变化的响应时间, 可为河口水文、泥沙和环境等研究中取何时径流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