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4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大洋钻探计划165航次计划于1995年12月在加勒比海5个钻位进行钻探调查。这5个钻位是:开曼海岭、北尼加拉瓜高地的佩德罗海峡、尼加拉瓜高地低部、哥伦比亚海盆和卡里亚科海盆。20多年前,大洋钻探计划15航次调查证实,加勒比海海底沉积物保留了晚白垩纪低纬度大洋和气候变化的明显记录。近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卢博撞击坑和加勒比海范围k-T界面喷发沉积作用证据引起人们对该盆地沉积作用记录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62.
西沙群岛甲藻的研究——Ⅲ.几种罕见的热带大洋性甲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蔚 《海洋与湖沼》1989,20(3):230-237
于1974年12月—1975年1月,在西沙群岛附近(15°16′—17°05′N,111°11′—113°44′E)采到热带大洋性罕见甲藻七种和一变种:Gonyaulax fusiformis Graham, Gonyaulaxmitra(Sch(?)tt)KofOid,Heterodinium globosum Kofoid,Ceratium digitatum sch(?)tt, Ceratiumdigitatum v.rotundatum J(?)rgensen, Ceratium limulus Gourret, Ostreopsis siamensis Schmidt,Gambierdiscus toxicus Rukuro & Yasuwo。七个种和一个变种以及其中两个属Ostreopsis Schmi-dt, Gambierdiscus Rukuro & Yasuwo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863.
大洋中陆源溶解有机质的分布和循环StephenOpsahl等陆源溶解有机质(DOM)由河流不断地向海洋中排放,其在海洋盆地中的分布和活动性以及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仍所知甚少。在东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水溶解腐殖质中发现了陆源溶解有机质出现在开放大洋中的直接...  相似文献   
864.
从空中俯视浙江的山川江河,自绍兴至江山,由一连串宽展河谷低丘构成的盆地,在本省境内绵亘达二百八十余公里,这是我省通向西北、西南诸地的走廊.在地质工作者的专用图上,这一带是晚近地质时代形成的山间盆地和河湖相沉积区.  相似文献   
865.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866.
867.
用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生物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对时间以及地质过程的深人思考,为单纯的生物学方法在研究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空间稳定性以及持久性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这些地质过程是与那些影响着大洋盆地间水交换、生物群落的迁移以及生境分布的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全球气候环境也对这些地质过程有着较强的影响,并与之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68.
《海洋世界》2008,(9):5-5
8月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869.
北祁连山古大洋俯冲带高压变质岩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述光 《地质通报》2009,28(12):1769-1778
北祁连山是中国研究古板块构造和俯冲带的经典地区,肖序常先生在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该俯冲带记录了490~440Ma的高压变质年龄,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大洋冷俯冲带之一。较系统地总结了北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近年来在高压变质岩及相关岩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根据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本区大洋扩张、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新的透视和评述。  相似文献   
870.
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的Re-O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质历史中发育多次大规模的大洋缺氧事件并伴随有巨量的黑色页岩沉积, 对这些大洋缺氧事件发生时限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开展对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海洋演化、地球系统变化和地球其他圈层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金属成矿、油气形成及生烃环境。因此近年来人们从古海洋、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大地构造和地质地球化学等学科,积极开展对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对大洋缺氧事件进行准确定年则是研究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如果用于定年的同位素体系能同时提供相关的环境变迁信息,则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缺氧事件成因机制的认识。Re Os同位素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同位素技术方法,恰好适用于对富有机质沉积岩和黑色页岩的定年,可以获得精确的地层沉积年龄,同时利用这些海洋沉积物的Os同位素比值还可获得古海水的Os同位素组成及随时间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发育有多幕次的大洋缺氧事件和黑色页岩的巨厚沉积和广泛分布,利用Re Os同位素研究,不但可以精确厘定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限,而且可以有效示踪当时的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