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51.
刘星  刘莹莹 《江苏地质》2012,36(3):274-279
带有断层的地质体建模难于层状地层,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模型完成后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目前也处于研究阶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以某石膏矿为例,介绍了利用存在地层倒转、地层缺失等复杂钻孔数据进行三维建模的流程以及模型建立后的三维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应用,尝试了三维GIS空间-属性查询、空间裁剪、纵剖面横切面的自动生成方法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地质体和构造的特征的三维建模和空间分析有利于地质演化的理解和开采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   
752.
封面故事     
中华侏罗兽(左)和八臂仙母虫 (右)的标本及复原图。中华侏罗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真兽类哺乳动物, 代表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八臂仙母虫确定属于原始类群的栉水母动物, 为追溯早期多细胞生物的起源提供了化  相似文献   
753.
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了青岛野外采集到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核糖体RNA基因ITS区序列。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的ITS区序列相似度最高,同源性在93%以上;同时,在系统发育树中也与索氏桃花水母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青岛采集到的桃花水母为索氏桃花水母,这也是青岛地区桃花水母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754.
在西藏那曲的错鄂和湖北武汉的紫阳湖采集到两株淡水绿色海绵。形态观察显示,两株海绵呈现绿色是由于其内共生有球状绿藻。基于形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该球状绿藻为索囊藻属的寄生索囊藻(Choricystis parasitica(K.Brandt)Pr?scholdDarienko)。结果表明:(1)两株藻均为纺锤形或倒卵形,长1.2—2.8μm,宽0.8—1.5μm;具一个侧位片状色素体;(2)依据18S r DNA和rbc L cp DNA的进化分析显示这两株藻均位于胶球藻科(Coccomyxaceae),索囊藻属(Choricystis);(3)基于ITS2的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这两株藻与寄生索囊藻具有相同的二级结构,表明这两株内共生的球状绿藻均为寄生索囊藻。寄生索囊藻为中国新纪录种,所在属索囊藻属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以形态性状和分子性状描述了采自中国的寄生索囊藻标本,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55.
龚琳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6,40(11):52-56
作者记述了两种深海海绵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和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其中薄管海绵属为新记录属。由于采集时海绵已经死亡,骨针脱离海绵,只具有骨骼形态,缺乏骨针形态,所以两种海绵只能鉴定到属或科。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隶属于真网海绵科(Euretidae),薄管海绵属(Chonelasma),由"蛟龙号"于2013年7月7日采集于南海3 551 m处。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隶属于绢网海绵科(Farreidae),由"科学号"于2014年4月18日采集于冲绳海槽1 190 m处。文中描述了两个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丰富了中国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56.
【目的】研究Mg2+、Mn2+对波吉卵囊藻生长和多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取蒸馏水培养数日后的波吉卵囊藻液接入以f/2培养液的配方为基础的新鲜培养液中,Mg2+浓度梯度分别设置为0、1、2、4、8 mg/L,Mn2+浓度梯度分别设置为0、0.005、0.050、0.500、5.000 mg/L,实验周期为10 d。【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Mg2+、Mn2+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有显著性影响,当Mg2+质量浓度为2 mg/L时,波吉卵囊藻的相对增长率、色素蛋白含量均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Mg2+添加量为0、4和8 mg/L的组(P<0.05),当Mn2+质量浓度为0.005 mg/L时,波吉卵囊藻相对增长率、色素蛋白含量均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Mn2+添加量0、0.050、0.500和5.000 mg/L组(P<0.05)。不同浓度Mg2+、Mn2+对波吉卵囊藻胞外多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当Mg2+质量浓度>2 mg/L、Mn2+质量浓度>0.005 mg/L时,波吉卵囊藻生长均受到胁迫,其胞外多糖合成量明显增加,以保护藻体不受危害;当Mg2+质量浓度为8 mg/L、Mn2+质量浓度为5.000 mg/L时,波吉卵囊藻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43和3.36倍。  相似文献   
757.
对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信号捕获中的延时相乘捕获算法的检测率进行了仿真分析.延时相乘捕获算法消除了多普勒频偏的影响,适用于高动态环境下信号的捕获.但算法的缺点是延时相乘操作增加了噪声量,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影响检测性能.针对算法的缺点,通过理论计算与蒙特卡罗方法仿真,分析了算法中检测变量的噪声分布.从仿真结果看,检测变量的噪声符合高斯分布.根据噪声分布,计算了在不同信号载噪比(C/N0)条件下延时相乘捕获算法的检测率与虚检率的关系.通过减小噪声带宽和延长积分时间,可以提高算法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758.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染毒和清除,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5、5和10 μg/L)苯并芘B[a]P胁迫15d和释放15d后,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消化盲囊和鳃丝乙氧基异吩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胁迫阶段0.5、5 和10μg/L,B[a]P处理组对泥蚶消化盲囊和鳃丝EROD、GST 酶活力和MDA含量显著影响(P<0.05), EROD、GST 酶活力分别被诱导和抑制,第5d趋于稳定, MDA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在第10d基本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在清除阶段, EROD活力和MDA含量逐渐下降, GST活力逐渐升高, 并在5~1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本研究中, 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解毒代谢的能力, MDA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759.
为了解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群体遗传特性,本研究采用线粒体控制区(CR)、NADH脱氢酶亚基2(nad2)和NADH脱氢酶亚基6(nad6)三个标记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CR、nad2和nad6三个分子标记经扩增后分别获得322、598 bp和449 bp的序列,并在59个个体中依次检测出15、27和24个单倍型。研究分析可知:(1) 3个分子标记显示3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较高,表明该种类在北极海域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nad2与nad6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明显高于控制区片段;(3)遗传分化分析(F_(st)和AMOVA)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白令海与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分化不明显,而巴伦支海萨氏真蛇尾群体形成明显不同的谱系,与上述两海域萨氏真蛇尾分化较为明显,显示了巴伦支海与白令海、楚科奇海萨氏真蛇尾出现明显的分化。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北极海域萨氏真蛇尾的群体遗传结构,丰富了北极地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760.
拟准观测的选取和真误差估值的“分群”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欧吉坤 《测绘学报》2000,29(Z1):5-10
以往检验粗差有两类不同的方法,一类是假设检验,另一类是抗差估计。它们虽然有显著不同,但都是以最小二乘残差及其函数为研究对象的。文献[8,9]提出了以真误差为研究对象的拟准检定法。该方法通过附加拟准观测真误差的估值极小的条件,直接求解关于真误差的秩亏方程,然后依据真误差估值的分布特征判别和定位粗差。  拟准检定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的选择拟准观测。本文总结了实践中选择拟准观测的原则和方法。选择拟准观测可采用初选与复选两步来实施。初选时将观测值分为4类:“0”类是按一定规则经过初步判断怀疑含粗差可能性很大的,不宜选为拟准检测;“1”类是依内部可靠性指标衡量,所处位置结构差的观测;“2”类与“0”相反,是依一定指标判断含粗差可能性较小的观测;“3”类是除上述三种特殊情况以外,余下的观测。这四类观测中,“2”类以及“3”类中指标值ui相对较小的部分观测可初选为拟准观测。复选是在初选后计算出真误差估值的基础上,选取真误差估值绝对值较小的为拟准观测。本文指出拟准观测的初选可以不唯一。  利用许多统计学者曾多次讨论过的一个算例[6,11],详细介绍了选择拟准观测的过程,并将有关结果与以往的结果进行比较,用拟准检定法一方面排除了4个异常观测的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其余观测的信息,结果可能更合理一些。  拟准观测选择适当时,真误差估值有明显的“分群”现象。结合算例,本文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分析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在表中,异常的和正常的真误差估值的量值有显著的分界带,含粗差的或异常观测的真误差明显大于正常的;在图中,异常值“浮”在分布图的上部,而正常值则“沉”在下方。依此特性可直观地判定粗差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