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31.
132.
133.
利用1992年10月22日-2001年7月17日扣除年循环的T/P和ERS-1/-2的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应用二维Radon变换方法,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盆东部、西部的大洋Rossby波的纬向传播速度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将二者分别与经典线性理论值比较,得出洋盆西部的Rossby波普遍比洋盆东部传播要快;中纬度海域大洋Rossby波的传播速度观测值与理论值的比率小于前人结果;并且在热带及副热带海域,大洋Rossby波的传播速度的观测值要低于理论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4.
去年4月份 ,按俄罗斯“世界大洋”国家计划 ,用于研究洋底结构的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研究船“НиколайСтрахов”号从委内瑞拉的拉瓜伊拉港出发驶入中大西洋 ,开始第22航次的海底勘测工作。考察队的组成除了来自俄罗斯研究所的14位专家外 ,还有意大利博洛尼亚海洋地质研究所的12位学者。大西洋地质研究领域的合作开始于1992年。目的是在3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海底地段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它们都与大西洋中脊———构造—火山隆起有关 ,在此处伴随着海底扩张———板块分离作用的发生 ,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在海岭的轴部…  相似文献   
135.
136.
巨大的海洋盆地是天然的大自然实验室 ,在其中根据某个海底地段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特征 ,展开了成矿作用过程。对它们进行各方面和多样性的详细研究给地质学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来获得现在发生的成矿过程信息和利用研究陆上金属矿床时所获得的资料 ,而后者中的大部分形成于遥远的地质年代 (数百万年前 )。这个广泛应用于所有地质学科中的所谓现实主义态度 ,使专家们更深入地了解矿床的成因 ,并因此而提高了普查和预测未发现矿床的效率。无疑 ,将来海洋金属矿床本身也将成为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在对洋底地质和矿产的综合工作中 ,应特别注意洋…  相似文献   
137.
在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中.海洋对全球变暖起什么作用是关键问题之一.在对下一个世纪预测时人们提出海洋将通过吸收大量的热量来抑制全球变暖.Manabe和Stouffer(1993)看得更远些,他们撰文指出如果CO2持续释放到大气中使其浓度加倍,则北大西洋的热传送“输送带”作用将减弱,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还能恢复;但如果其浓度达到4倍时,  相似文献   
138.
在塞拉里昂隆起许多海底山中只对为数不多的几个进行了铲式取样.作者和其它研究者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在所有被调查的海山上实际上均有铁锰结壳发育.在不同深度所挖到的物质中铁锰结壳丰富,据此可以说,结壳覆盖了深度为2—2.5km的海底山山坡.  相似文献   
139.
140.
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是全球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海域。为了探讨热带三大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某些特征,利用新的卫星遥感资料对热带三大洋的云水和海表温度(SST)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在赤道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云水和SST二者在超前或滞后5周内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3个赤道海域云水和SST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在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超前CLW异常一周时,正相关系数最大,SST的变化导致云水的变化;而在以较冷海水为下垫面的赤道外东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以及赤道外的南大西洋海域,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云水的变化会引起SST的变化。位于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云水量的变化引起SST的变化;而赤道东印度洋暖池区即存在云水量的增加(减少)引起SST降低(升高)的现象,也存在SST降低(升高)引起云水量的减少(增加)的现象。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理解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在数值模式中正确设计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