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26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a possible teleconnection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Southern Oscillation (SO),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and Arctic Oscillation (AO) phenomena with longterm streamflow fluctuation of the Bela River (1895-2004) and Cierny Hron River (1931-2004) (central Slovakia). Homogeneity, long-term trends, as well as inter-annual dry and wet cycl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entire 1895-2004 time series of the Bela River and for the 1931-2004 time series of the Cierny Hron River. Inter-annual fluctuation of the wet and dry periods was identified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period is that of 3.6 years. Other significant periods are those of 2.35 years, 13.5 years, and 21 years. Since these periods were found in other river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in SO, NAO, and AO phenomena, they can be considered as relating to the general regularity of the Earth.  相似文献   
552.
星内粒子探测器观测结果与辐射带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将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与辐射带模式AE8/AP8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南大西洋异常区的高能电子和质子的通量与辐射带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而在两极极光带的电子通量比AE8模型预测的低得多.根据NOAA卫星的观测结果,可以认为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内辐射带)和两极极光带(外辐射带)的粒子投掷角分布的差异造成的.在南大西洋异常区粒子倾向于各向同性分布,而在极光带粒子各向异性明显,投掷角接近90°的粒子通量比0°投掷角附近的粒子通量大得多.  相似文献   
553.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 hydrothermal sulˉde deposit is a complex geological process involving many controlling factors. Mixing between hydrothermal °uid and seawater plays a key role in this process. The result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indicate that mixing of the evolved seawater and hydrothermal °uid, which is wildly developed within the Trans-Atlantic Geo- Traverse (TAG) hydrothermal deposit, govern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deposit to great extent. Taking the TAG ˉeld for example, the mixing processes of hydrothermal °uid with the seawater heated to di?erent extent are calculated, so a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hydrothermal °uid/seawater mixing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sulˉde deposi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mixing between the heated seawater and hydrothermal °uid derived from the deep deposit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wild precipitation of anhydrite within the TAG hydrothermal deposit; (2) 330{310 ±C is a special temperature range in the mixing process; (3) the mixing and hydrothermal processes in di?erent zones of the TAG hydrothermal deposit (TAG-1, TAG-2 and TAG-5, etc.) have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相似文献   
554.
蔡天新 《地图》2009,(1):142-143
地中海几乎是一个内海,适宜于古代商船的航行,加上温暖的天气,这·才产生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明——希腊文明,由此引发了“古典的地中海”的昌盛。后来,这一文明(在克服了微寒的气候以后)又延伸到了“北方的地中海”,即波罗的海、北海和拉什芒海峡(英吉利海峡),并且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航海技术的改进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大西洋文明”。而在东方,在中国海的右侧,在日本和台湾、菲律宾之间的海面上,  相似文献   
555.
大西洋牙鲆胚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大西洋牙鲆早期发育的规律,2005年2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显示系统观察测量拍摄大西洋牙鲆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大西洋牙鲆的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卵径平均977μm,单油球,偶见2或3油球,油球径180μm。在水温19~20.8℃时孵化,大约受精后50 min胚盘形成,5 h30 min进入囊胚期,8 h后进入原肠胚期,21 h左右进入胚体器官分化期,40 h后尾部游离,心跳开始,胚体搐动,51~52 h孵出。实验表明,大西洋牙鲆受精卵的孵化进度与水温相关。孵化时间(Ht)与水温(t/℃)关系方程为Ht=3 154.8t-1.333 6(R2=0.925 4)。  相似文献   
556.
随着全球变暖,旱涝异常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为增进对旱涝异常转换事件的认识,提高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预测水平,利用1979—2020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逐月降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以及NCEP/NCAR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建立旱涝转换指数,对西北地区东部春、夏季旱涝转换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围绕大西洋SST异常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转涝年,春季极涡偏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西北地区东部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降水易偏少;夏季上游低值系统活跃,南亚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西北地区东部受副热带高压和上游低槽系统共同影响,且有暖湿气流,降水易偏多,涝转旱年情况相反。上年冬季至当年夏季,大西洋类“三极子”型的SST异常是造成季节间降水明显差异的关键因子,旱转涝年春季大西洋类“三极子”负位相的SST状态激发出一支纬向型遥相关波列,经欧洲中西部、巴尔喀什湖地区东传至我国东北至日本海一带,此时中高纬环流形势有利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少;夏季SST异常激发的波列强度减弱、位置西移,中高纬关键环流系统的...  相似文献   
557.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揭示了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漂移晚期陆缘上发育的海底扇主要由深水水道和末端朵叶两个亚相单元构成。在剖面上,深水水道连续无间断发育,呈多期叠置状;在平面上,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规模相对较小,且无溢岸和决口沉积伴生,在远物源一端,多期水道—朵叶复合体则汇聚叠置成裙边状。【结论】海底扇的剖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较小陆架宽度(平均为43 km)”的沉积响应。窄陆架使得陆源沉积物在基准面变化的任何时刻均可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导致形成的多期水道复合体在剖面上连续叠置。海底扇的平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窄(平均为23 km)陡(平均为5.4°)陆坡地貌”的沉积响应。窄陡陆坡孕育“流速大—侵蚀能力强”的重力流,其所形成的水道不易发生溢岸和决口现象,从而使得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的平面规模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陆坡外缘海山或转换脊的存在,其阻挡了重力流进...  相似文献   
558.
地球辐射带南大西洋异常区是空间站轨道运行过程中遭遇的最重要的粒子辐射区域,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具有强穿透性的高能质子,会显著影响空间站舱内器件的正常工作,危害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核心舱配置了空间环境监测载荷,可实时获取沿轨高能质子通量监测数据.伴随核心舱姿态变化探测器可监测来自不同入射方向的高能质子,为初步开展异常区高能质子方向分布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核心舱空间环境监测载荷的高能质子方向观测数据,通过重构不同入射方向条件下高能质子SAA(South Atlantic Abnormal)区分布,研究分析不同能量高能质子SAA区方向分布位置边界和方向峰值强度,给出高能质子异常区方向分布的初步结果,弥补利用辐射带模型仅能得到全向辐射结果的不足,为高效规避和应对辐射危害,保障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59.
在北半球的春季,热带三大洋的海洋–大气系统年际变化会对同期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产生响应,同时也能通过区域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影响ENSO的发展。基于国际公开使用的海表温度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联合正交经验分解方法分析,可以发现全球大洋春季存在两种显著的海气耦合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在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暖、降水增多;在热带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降水呈现经向偶极型分布以及跨赤道的海表温度梯度异常;即伴随ENSO在春季消亡期的空间型态,大西洋出现经向模态,印度洋出现反对称模态。第二模态表现为:太平洋经向海表温度和降水模态,即太平洋经向模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ENSO盛期的大气环流调整引起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降水辐合带异常,并通过海面风场异常激发海盆内部的海洋–大气反馈,引起春季经向模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冬、春季大西洋和印度洋热带辐合带分别位于赤道以北和以南,导致两个海盆经向模态的降水异常相对赤道呈反对称分布。在春季,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暖中心延伸到赤道上,引起西风异常,为后续El Ni?o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揭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