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0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1130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2944篇
海洋学   38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和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条件,把中国大陆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整体系统中地震事件的多层次结构及不同层次地震事件的相互联系,提出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孕震模式,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92.
三个大陆(印度次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溢流玄武岩区的地貌,证实了这类地区是在熔融的热地慢柱作用下形成的这一新模式,与热柱活动相关的地形穹隆的典型水系型式直至二亿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宕桨板下作用导致地壳增厚,是这些特征得以保存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利用计算应变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M2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应变负荷潮.根据负荷潮的分布特点,中国大陆大致可以分成以东经100°为界的东、西两个区域.在东区,负荷潮主要受太平洋海潮的控制;在西部内陆地区,除太平洋海潮外,它们还明显地受印度洋海潮的影响.根据本文计算结果绘制的M2分波应变负荷潮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分布图,为如何正确考虑M2分波负荷潮对应变固体潮观测结果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和  李灼华 《中国地震》1992,8(4):102-107
文章认为,浅源海底辑震是形成地震海啸的必要条件,但是地震海啸的形成还取决于波浪的传播机制。中国大陆沿海尽管存在着地震活动带,但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近代,都没有发生过地震海啸。发生于琉球群岛及日本东南部近海海域的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沿海或者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微弱。一些中外学者曾认为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发生过灾害性地震海啸,这是由于误解了有关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Simon  L 李江海 《世界地质》1992,11(4):81-85
深部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以横向和垂向增生方式生长的显生宙地壳类型与大小的证据。对横穿会聚带剖面的解释,证明大陆壳受到大洋岩石圈碎片的构造板底垫托作用。横穿伸展带的剖面提供了地壳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的证据。除了对活动区的研究以外,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深部反射剖面,显示下地壳具有强反射性,并且其地震特征不同于上地壳和上地幔。在许多地区的下部都发现层状构造,而这些地区属于不同的地壳类型,基底年龄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层状构造的年龄常常明显小于出露上地壳的构造或变质年龄。仅通过对上地壳的测量而估计出的地壳生长曲线,可能低估了显生宙地壳的增长,同样可能高估了平均地壳年龄。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闽,浙,赣地区变质基底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99.
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陆块的基底。五台地区的花岗岩类由代表弧环境的双花岗岩带的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它们与变质的钙碱性火山岩代表了古代的岩浆弧。滹沱群的豆村和东冶亚群以及过去划入阜平群和五台群的某些变沉积岩是阜平陆块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滹沱群的郭家寨亚群则是前陆盆地的磨拉石沉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恒山仰冲陆块、北台-车厂弧和阜平俯冲陆块构成的碰撞造山带,碰撞时间大致是距今2050Ma。闭合的弧前大洋和弧后盆地形成了三条蛇绿混杂带。  相似文献   
1000.
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甘肃省西北边界和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由塔里木板块东段北缘和北侧贝加尔期分裂出来的旱山微板块组成,其间被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所分隔。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进程中发育有蛇绿岩带。同时,经历了大西洋型、安第斯型(?)和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陆壳增厚,地壳成熟度增加,由大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转化。晚古生代初,全区进入板内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