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0篇
  免费   979篇
  国内免费   1288篇
测绘学   531篇
大气科学   824篇
地球物理   1115篇
地质学   2219篇
海洋学   1133篇
天文学   151篇
综合类   420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9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热储层由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共同构成,二者热量传递的方式存在很大区别。仅考虑基质渗透率或裂隙渗透率,与实际采热过程并不相符。只有明确基质-裂隙双重渗透率下热储层的变化规律,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地热资源。因此以青海共和盆地地热田GR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水流传热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基质渗透率(0,1×10-18,1×10-16m2)、裂隙渗透率(5×10-11,1×10-10,2×10-10m2),得到了储层温度场、应变场、应力场、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仅考虑裂隙渗透率,会高估储层的开采寿命和产出温度;会低估采热过程中储层产生的压应变和沉降量,表明基质渗透率不能忽略。(2)最优裂隙渗透率为1×10-10m2,此时最适宜进行热开采;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储层寿命低于50 a。(3)采热初期,相比裂隙渗透率5×10-11m2时的最大压应变,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最大压应变提高了2. 74倍;采热40 a,相比裂隙渗透率为5×10-11m2,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储层沉降量增加0. 164 05 m,沉降区域扩大3倍左右。所得结论对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开采过程中渗透率与储层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72.
为了研究含重金属方解石向磷灰石转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分别含Cr(Ⅲ)和Cr(Ⅵ)的方解石,在水热条件下研究其向磷灰石的转化过程,并用XRD、FT-IR、SEM、ICP-OE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含Cr(Ⅲ)和Cr(Ⅵ)的方解石均可在水热条件下转化为碳羟磷灰石,超过97%的铬被固定到磷灰石结构中,仅约0.18%~2.06%的Cr(Ⅲ)、0.10%~0.62%的Cr(Ⅵ)被释放到溶液中。反应温度介于120~200℃范围内,温度越高,释放到溶液中的铬越少。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解石-磷灰石的转化可以将铬固定到磷灰石中,从而降低土壤中铬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973.
黏土变形微观机理的研究过去多针对土体加载压缩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黏土卸载回弹变形的微观机理也逐步得到重视,但目前对此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单向压缩及回弹试验、扫描电镜及压汞试验对上海黏土压缩及回弹变形过程中土体的微观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能反映黏土的宏观变形特征。在加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增加,土体孔隙体积减小,孔隙数量先增加再减小,孔隙平均形状系数的增加先急后缓,孔隙形态分维数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减小。在卸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减小,孔隙数量增加,平均形状系数略有减小,孔隙形状分维数略有增加。加载压缩过程中,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小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而当固结压力较大时小孔隙所占比例显著增加、中孔隙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卸载回弹过程中,各级固结压力下小孔隙都占绝对优势,但固结压力较大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大,而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小,黏土卸载回弹变形主要是小孔隙体积的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974.
土壤盐分及其光谱特征是土壤盐渍化高光谱遥感定量监测的基础研究内容。茶卡-共和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边缘,是土壤盐渍化比较典型的区域之一。在研究区盐渍土野外调查采样的基础上,依据土壤理化分析和实验室光谱测量数据,对土壤盐分及其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茶卡-共和盆地盐渍土光谱特征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区域盐渍土为氯化物盐土,以NaCl和MgCl2为主,有少量的硫酸盐;不同含盐量的盐渍土具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975.
本文将日本的主要能源安全战略及特点概括为“攻守结合、开源节流”,利用文献采集法和资料整理法,分别向读者介绍日本的矿产资源储备战略(守战)、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攻战)和开源节流战略的形成及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资源能源储备地点、储备数量及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日本为形成海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在资源外交、政策体制及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援措施,通过上述介绍大致勾勒出了日本的能源战略模式。希望对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76.
日本是传统的海洋大国,十分重视利用高端科学技术进行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获取海洋利益。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的海洋管理体制,包括主要行政管理机构、下属的协调机构的政府设置及历史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海洋管理体制由分散型向专门型机构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与日本同属海洋大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希望日本的海洋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趋势能对我国的海洋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所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977.
戴旭 《今日国土》2010,(2):36-37
前不久我曾参加了一个论坛,举办方当时邀请了60多个人,号称是中国战略界的精英,那天我本该在下午发言,但听了他们上午的发言,我忍不住就把话筒抢过来了。几乎所有人都在讲,我们的GDP已是世界第三,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说我们再忍10年,就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78.
在区域范围较大的工程测量中,需对方向和边长观测值作归化改正和投影改正,但这一点常被许多测绘工作者忽略,因而造成不能对工程测量的结果加以正确的处理,甚至怀疑观测精度不够,还需加以复测,这给工程的进度造成了不良影响。以在荆江河段河道演变监测控制测量中对方向和边长观测值作归化改正和投影改正为例,阐述了边长及方向归化改正的具体方法及改化过程,通过改化计算,同时也说明全站仪导线边长测量成果经改化后能满足后续工程勘测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9.
敦密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敦密断裂带是规模巨大、发育历史悠久、活动期次较多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又继承性活动。该断裂带的启动时间为晚三叠世,休罗纪一白垩纪期间经历多次挤压、拉张及走滑运动,大规模左行平移时间为早白垩世末期,最新一次活动时间是在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980.
硅元素是硅藻和水生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河流的水文特性对其形态和含量具有重要影响。2019年7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在闽江支流大樟溪下游采集表层水样,比较水体中不同形态硅、溶解性氮磷以及其它理化指标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樟溪下游表层水体溶解态硅、成岩硅和活性硅含量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而生物硅和颗粒态硅含量则反之,这与水体pH、悬浮颗粒物、电导率和溶解性氮磷浓度相关;从水体中各营养元素的化学计量比来看,大樟溪下游表层水体表现为明显的磷限制,营养盐浓度和硅氮比都表明大樟溪水体有利于硅藻类的生长;大樟溪水体长期输入闽江,对闽江下游及河口水体的营养盐平衡具有一定威胁,容易导致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