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8篇
  免费   1198篇
  国内免费   1426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1004篇
地球物理   471篇
地质学   1153篇
海洋学   364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13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3年   3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首次在藏东南发现一套早白垩世的陆相火山岩, 称雅则火山岩, 全岩 Rb Sr 等时线年龄1074 Ma。其主体是高钾的安山岩系, 以强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 La/ Nb 比值 > 2 为特征, 属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 微量元素等指示它产出在安第斯型陆缘环境。其南延即滇西南的腾冲铁窑山大松坡消减型花岗岩带 (100~112 Ma), 反映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有过一次重要的消减过程;晚白垩世的花岗岩具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成矿特征,记录了消减后的陆弧碰撞事件。  相似文献   
983.
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底层海流锚泊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活动”期。  相似文献   
984.
东太平洋不同海域多金属结核差异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DY85-4航次在东太平洋的调查为基础,概述了多金属结核在东西两海区的差异;分析了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着重探讨了多金属结核的丰度,品位,覆盖率,Mn/Fe,与伴生沉积物,断裂带,火山,侵入岩的关系。发现造成两区结核差异的因素很多,但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块,火山,岩浆,热液等活动所带来的物质及对海底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中国东部海域大气气溶胶入海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毅  周明煜 《海洋学报》1999,21(5):38-45
根据中国东部海域气溶胶浓度及分级采样资料,计算得出黄海、东海及日本以南海域沙尘气溶胶的代表元素铝(Al)每月干沉降通量分别为42.8、18.3、5.2mg/m2;其中各海域春季的干沉降通量均占全年干沉降通量的40%以上.相应每月总沉降通量分别为54.1、29.8、10.5mg/m2.渤海、黄海、东海及日本以南海域每年沙尘气溶胶总沉降通量分别为26.4、9.3、5.1、1.8g/m2.东海污染元素总沉降通量以春季最大,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日本以南海域锑(Sb)元素总沉降通量的季节分布为冬季最大,夏、秋季次之,秋季最小;硒(Se)元素总沉降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他季节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986.
低温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温休克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实验结果表明,2 ̄7℃的低温均可获得三倍体,其中4 ̄5℃的效果较好,最优水平组合的,处理温度为4 ̄5℃,处理时刻为受精后15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5min,最高三倍体率为36.8%,影响三倍体诱导率的3因素的顺序为处理持续时间→处理时刻→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987.
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4月对码头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场调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氮严重超标,超三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一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有个别测站超二类标准。COD、pH、DO、油类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潮间带水质基本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底质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988.
东太平洋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韶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反光显微镜,扫描镜,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中上叠层石纹层的单律。研究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是超微生物韵律性生长的结果,而且在锰结核的磨光面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纹导 层组和纹层带三个级别的生长韵律。  相似文献   
989.
1994 年 4~11 月在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 使用 “向阳红 09”船, 采集 39 个表层沉积物、12 个上覆水和 7 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 用稀释法( M P N 法) 测定硫酸还原菌丰度。为了探讨微生物在大洋成矿过程的作用, 在实验室对异养细菌和锰细菌作纯化分离, 并进行了多项生理生化实验, 参照伯杰氏手册第八版鉴定至属。使用分光光度法, 测定锰细菌对锰、铁离子的转化作用, 使用 p H 计测定了p H 值的变化, 同时测定了不同培养温度对转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在 3×100~95×103个/g; 锰、铁细菌的数量在1×100 ~1×103 个/g; 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数量分布范围在 0~4×103个/g;在上覆水和结核样中各类细菌的数量均较低,比沉积物样中各类细菌数低 1 个数量级。在细菌的种群组成方面与近海区相比存在差异, 特别是在革兰氏阳性菌的组成上微球菌占了绝对优势。在成矿作用方面, 锰细菌对锰、铁氧化还原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好氧的条件下, 锰细菌使可溶性的 M n2+ 氧化为 M n4+ , 其氧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密切关系, 锰细菌对铁的氧化速度比对锰的氧化速度来得快。在  相似文献   
990.
关于近岸海域的开发与管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岸海域”是一个动态空间,它既具有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和海陆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的共同特征,更具有鲜明的社会经济特征。之所以提出近岸海域的开发与管理问题,不仅因为这一海域在海岸带中居有重要地位,而且它对于促进濒海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海洋国土资源,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近岸海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尽然 人类自古以来就和海打交道,从海洋中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