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7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101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96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160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晓航 《中国测绘》2005,(1):16-16
1月12日,美国国防部官员向记者通报了美国核潜艇“旧金山”号此前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撞礁的事故调查结果。认为是潜艇撞上了海图上没有标明的海底山脉。美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发言人伯比透露,该核潜艇所使用的是1989年绘制的海图,1989年后海图的内容一直没有进行修改。在这份过时海图上,  相似文献   
122.
东亚南亚夏季降水对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洪蕾  张铭 《气象科学》2005,25(4):331-337
利用IAP 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对东亚和南亚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4月该海温呈正异常时,中南半岛和我国东部降水将明显偏多,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少;而该海温呈负异常时,则我国华中和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对以上海温异常最敏感处为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附近地区,其中前者降水与该海温异常呈正相关,后者则呈负相关;该海温异常还会在中高纬地区激发出强迫波列。  相似文献   
12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48/1949-1999/2000共52个冬季的北太平洋上空中纬度阻塞异常的气修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阻塞发生的频数具有很明显的3-7年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2-7年带通平均的小波方差谱分析结果表明阻塞的这种年际变化的振幅存在着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气候突变在20世纪70年代,这进一步证明了北太平洋上空的阻塞活动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强阻塞异常的冬季和弱阻塞异常的冬季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阻塞异常强的冬季,北太平洋西向东北方向加强并分裂成两个中心,而SST异常在中纬度太平洋则对应着典型的PDO型,在赤道地区则为类La Nina型的海温分布。而对于阻塞异常弱的冬季则对应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分布特征,即500hPa高度异常场表现为符号相反的PNA型,风暴路径中心在日界线附近呈纬向型分布。同时SST异常在赤道地区则为典型的El Nino型的海温分布。以上结果揭示出北太平洋阻塞活动的年际变化可能主要与热带海温的遥响应相联系,而年代际变化则主要与中纬度局地的PDO型海温及其通过斜压瞬变波的海-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4.
中国西部地区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1990年我国西部(110 E以西)155个测站的地面月平均气温和同期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各个季节的气温距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西部地区气温距平与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利用EOF展开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西部地区实际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El Nino和La Nina年西部气温距平分布(冬季除外)呈现基本相反的状况,即在El Nino年气温偏暖(冷)的区域,在La Nina年则是气温偏冷(暖)的区域。各季节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对东太平洋地区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重稀土相对富集,各层Ce严重亏损(第2层轻度亏损),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钨粘土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其它层含量高得多。此外,该层还富含Fe及指示地外成因的Ni、Co、Ir等元素,且底部富含微玻璃陨石。这些特征说明该含金属粘土层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显关系,其底部可能还与陨击作用相联系。从区域地质情况来看,始新世末期有明显的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微玻璃陨石广泛发育,说明该时期明显的灾变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6.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27.
论构造耦合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构造耦合作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现今东、西太平洋的构造差异及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差异与俯冲的洋壳板块性状有关,即:①俯冲角度;②俯冲角度的改变;③俯冲速率;④俯冲速率的改变;⑤俯冲深度;⑥俯冲板块前缘与海沟间的水平距离;⑦俯冲板块在670km上、下地幔界线处的构造形态;⑧俯冲板块的位移及位移方向。这种深部构造活动对浅部构造形成的制约和影响,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耦合现象的具体表现。中国西北部的盆山耦合现象是大陆内部的构造耦合作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导致中亚地区产生陆内A型俯冲,A型俯冲是造成盆地消亡、山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相关方法分析Nino3区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超前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Nino3区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SST作用的结果表明,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而对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相反,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但是对SST的年际变率所起的作用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9.
太平洋混合层厚度(dml)年际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 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 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0.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