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543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太湖14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东西太湖短柱岩芯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距今14ka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4.3-13.3kaBP,太湖水位低,环境指标甚至表现为暴露特征,反映了气候干旱:13.3-12.4kaBP,为偏暖湿的过渡阶段;该孔柱270-280cm (11.5kaBP左右)各类指标均明显反映冷干特征,可能是YoungerDrays事件的记录,与我国东部其它地区有可比性;约10.9-10kaBP,这一时期是整个研究时段内一个较显著的温暖期。表现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位相对较深;约10-7.2kaBP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带;7.2-5.737kaBP为暖湿气候;5.05kaBP多项分析指标发生突变,反映物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存在沉积间断;表层沉积物则呈现现代环境的特征,西太湖藻类生长茂盛,偏氧化的沉积环境。目前湖泊生产力较高,富营养化程度高,表现为藻型湖泊特征;东太湖有机质来源以东太湖中生长较为茂盛的维管水生植物为主,目前湖泊生产力较低,富营养化程度低,表现为典型的草型湖泊特征。   相似文献   
62.
建立了太湖梁梁湾三维营养盐浓度扩散模型,研究了三维潮流的作用下,营养盐随风场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当梁溪河和闾江口两个污染源同时存在时,西北风最有利于营养盐浓度的扩散,顺着风向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污染带;而东南风却最不利于营养盐浓度的扩散,使得污染范围仅局限于污染附近。  相似文献   
63.
北宋初期以来,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水文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古三江排水的格局发生改变,由古娄江、古东江和吴淞江组成的三路排水改变成仅剩吴淞江一路,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出海通道基本不通,太湖地区的水面面积扩大,湖群发展,许多濒湖低田受淹,沦为浅湖;二是杭州湾至苏北沿海地区开始历史上海堤修筑的高潮,最终完成全面的海堤工程。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开始出现的。形成北宋初期以来杭州湾以北沿海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可以用海平面的上升来解释。海平面上升使太湖流域东流水势受阻,为维持流域上游来水与下游输送的平衡关系,太湖自动向比降增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4.
9711号台风对太湖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997年8月出现的9711号台风,就其对太湖水位的影响作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台风对太湖东西两岸水位影响显著东岸以减水为主,水位降幅达0.66-0.93m,西岸以增水为主,增幅达0.67-0.77m,水位振幅达-0.67-1.22m,同一时间内,东西两岸水位差达1.17-1.42m。分析还表明,太湖风场变化与水位变化关系较为紧密,表现为:当风向相对一致时,背风岸望亭,胥口的水位随风速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65.
原生动物纤毛虫对太湖梅梁湾水质富营养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蔡后建 《湖泊科学》1998,10(3):43-48
1993年4月-1994年1月研究了太湖梅梁湾湖区纤毛虫的群落分布,共检出7目19属,根据TSI指标,该湖区可分为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水域,在富营养型水域中分布着特有的纤毛虫种类。  相似文献   
66.
太湖梅梁湾藻类生态模拟与蓝藻水华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根据目前对太湖梅梁湖生态环境的认知,建立该湖区藻类生态动力学模型进行生态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对太湖富营养化中最严重的蓝藻水华治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清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太湖污染物排放达标将极大改善富营养水平;但应结合经济分析和效益分析,通过组合各类污染物控制总量来达到最优治理效果,模拟分析表明,单一清淤工程对于富营养化中蓝藻水华治理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67.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态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48,自引:11,他引:37  
李文朝 《湖泊科学》1997,9(2):97-104
在“八五”期间太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充实了浅水湖泊多稳态理论,简要介绍了多稳态概念模型,并将这一理论和模型贯穿于太湖富营养化防治研究中;总结了太湖各湖区的状态演化过程,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和治理五里湖的策略及技术路线,并付诸于实验;证明了利多稳态理论和多稳态模型指导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8.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3,自引:8,他引:75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研究了太湖水-沉积物界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模拟高强度扰动后,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3倍,最大释放时间(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迅速,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0.5h后分别0229mg/L和l0.215mg/L下降为0.05mg/L和0.013mg/L,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在25℃,模拟中等强度(10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1.01mg/L时,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千重吸附0.04mg和0.050mg磷酸盐,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9.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俊峰  孙顺才 《湖泊科学》1995,7(2):151-156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是洪涝平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洪涝平原生产布局和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方法。首先概化平原内河图,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拟水流运动,得到各地的水位和流量,比较水位和数学地形模型(DEM)的高程,将水位高过DEM的地方划为洪涝危险区,本文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作出洪涝风险图,并且介绍了洪涝风险图在国民经济部门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太湖和大浦河口风成流、风涌水的数值模拟及其单站验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介绍了太湖风成流和风涌水的数值摸拟工作。使用两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利用中日合作研究组在大浦河口实测的水位、湖流和风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指出,模式对风涌水及流向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流速的预报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