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725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根据野外剖面观测及古地磁资料,将会宁黄土地层与兰州、洛川黄土地层进行对比。在孢粉分析的基础上,把该区约66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演变历史划分为13个阶段,并将其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阶段及冰期旋回进行了对比。约66万年以来,该地植被变化于温性针阔叶混交林与荒漠草原之间,气候变化于温暖半湿润-寒冷干旱之间。  相似文献   
92.
陇川贫地新第三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美 《云南地质》1992,11(4):336-347
  相似文献   
93.
94.
95.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下石灰统滴水泉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闫存凤  袁剑英 《地层学杂志》1995,19(2):104-109,T002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克拉美丽地区双井子剖面滴水泉组孢粉组合中有孢粉化石29属30种,具环孢占优势,含量为57.9%,其中Crassispora(23.6%)、Stenozonotriletes(14.3%)的含量最高;无环孢居次,含量为34.5%,以Punctatisporites(12%)和Leiotriletes(7.1%)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可能属韦宪期早期,大致相当于甘肃靖远臭牛沟  相似文献   
96.
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十二万年来的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株生  郑芬 《福建地质》1993,12(3):218-227
根据福建中部沿海地区有关钻孔或露头第四系孢粉样的研究,将该区距今12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七个气候期:(1)温暖湿润的琅岐期,距今12.0—7.0万年;(2)冷干的前福州期,距今7.0—4.1万年;(3)前期凉爽,后期温湿的福州期,距今4.1—2.0万年;(4)冷干的后福州期,距今2.0—1.2万年;(5)稍温干的前长乐期,距今1.2—0.8万年;(6)暖热湿润的长乐期,距今0.8—0.3万年;(7)稍温湿的后长乐期,距今0.3万年至现在。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下限距今约12万年,全新世下限距今约1.2万年。  相似文献   
97.
李杰  旺罗  裴云鹏  彭淑贞 《地学前缘》2006,13(5):342-348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其是藜科花粉百分含量显著增加,麻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孢粉类型C/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和B/A(Betula/Artemisia)的比值发生显著变化,反映研究区从~4.5Ma开始植被类型由稀疏森林草原逐步转变为典型草原,甚至荒漠草原,揭示了亚洲内陆生态环境的一次显著变干事件。这一信息与前人研究红粘土中其他替代性指标指示的气候变干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孢粉组合中藜科植物含量在此时迅速递增,反映黄土高原气候的季节性反差明显加强。青藏高原在~4.5Ma发生的隆升可能是导致这次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原对暖湿气流的屏障和加强季节性反差可能是导致干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
申伟 《河南测绘》2006,(4):16-17
一、前言 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的应用使传统的测绘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为智能的数字化产品。1/万地形图不仅要符合《地形图图式》准确、规范、符号化的图形产品,还要有可不断更新信息化的数字产品。在众多的制图软件中,选择一套使用简单、高效率的软件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就显得特别重要。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了Geoway、AutoCAD2000、Mapstar3种软件完成1/万地形图作业,利用这些软件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作业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9.
藏南昂仁县贡久布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100.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