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气象因素对瘟疫的发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医家通过研究气候、历法与疫病间的关系,形成了五运六气、三年化疫、乖候之气等用以提示并防范疫情的一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回顾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的气候特征,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探讨时令和气候对此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疫病预警及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利用手机信令和百度位置服务大数据,以2019年为基准,从居住与就业人口、对外城际联系和内部人口流动3个方面分析了2020年武汉市疫后人口恢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12月,武汉市居住、就业人口分别恢复至基准时段的97%和92%,但内部区域差异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截至2020年9月,城市内部人口流动已...  相似文献   
23.
森林脑炎作为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探索其时空分布模式与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对于掌握和预测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北疫源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通过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2005—2015年森林脑炎时空分布特征,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森林脑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内森林脑炎发病率在2005—2015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季节性发病特征,且其发病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有2个大的热点集聚区;②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年均气温、土壤类型、5—8月均气温、坡度、高程和年均降雨量是森林脑炎发病率空间流行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③ 对于所筛选的环境指示因子而言,各指示因子对森林脑炎发病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即各因子的各类型(范围)内,森林脑炎发病率不同;各指示因子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增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全国森林脑炎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4.
25.
Effects of fucoidan from Laminariajaponica on 2,4-dinitrochlorobenzene induce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reaction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IgG, IgM, complement C3 and C4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ucoidan atdose of 1.50 and 300 mg/(kg*d) for 9 days before the hapten challeng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2,4-dinitrochlorobenzene induce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and also inhibited the humoral immunity. Serum C3 and C4 levels were markedly reduced by fucoidan at dose of 1.50 and 300 mg/kg; and serum IgG and IgM levels were reduced by fucoidan at dose of 300 mg/kg.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fucoidan on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suggested that it may be potential medication for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6.
介绍唐涛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简称“新冠后综合征”)的经验。唐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为寒湿伤阳所致,引发以肺、脾为主要受累脏腑的功能、气机紊乱,从而诱发大气下陷,并强调脾、肺阳气的固护和升发,以及中医药的早期正确干预对新冠后综合征防治的重要性。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7.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胜生  王晓伟  张涛 《地理研究》2014,33(8):1569-1578
疫灾是急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引起的灾害,自古就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依据历史文献,采用数理统计、GIS分析和地图表达方法对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时空变迁进行研究。从时间演化看,明代江南地区至少有63年发生过疫灾,疫灾频度约23%。其中,1368-1464年间为9%,1465-1566年间为25%,1567-1644年间为36%,总体上疫灾趋于频繁。嘉靖、万历、崇祯三朝为疫灾群发期,集中了整个明代63%的疫灾之年。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季节,明代75%的疫灾发生在这两个季节。疫灾频度的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整个明代经历了7个波长为30~50年的波动周期。从空间分布看,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与太湖的安澜与否密切相关,疫灾大多由水灾引起,因此,其疫灾分布重心始终位于吴县境内的太湖之中。疫灾高发区不断变化,1368-1464年间是苏州、湖州、松江(今上海)围成的三角地带,1465-1566年间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湖滨地区,1567-1644年间则几乎所有府城周边都是疫灾高发区。明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疫灾多于县级城市,交通沿线城市疫灾多于地方偏僻城市,人口稠密区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疫灾“热点区”分布在湖区,“冷点区”分布在山区。  相似文献   
28.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斗争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从理论内涵上来说,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中国各行各业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抗疫精神为新时代中医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厚植了文化土壤,强化了价值引领,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中医药高校要在教材教案中用活抗疫素材、深化抗疫精神课堂教学、加强网络平台抗疫精神正能量传播、建强抗疫精神教育队伍力量,不断拓展和优化抗疫精神深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温病大家吴有性及其著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认为吴氏立足于温疫病全程,除攻下法外,其临证早期预防和纠正误治的思想,温疫治疗中重视调护正气,倡导补泻兼施、生津养阴和慎用寒凉等具体临证思路,康复期注重饮食调护,均对现代温疫病的诊疗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龚胜生 《地理学报》2003,58(6):870-878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形成了第一个疫灾高峰,14~19世纪的明清小冰期形成了第二个疫灾高峰;3000年来,随着气候的趋干趋冷,中国疫灾频度也呈长期上升趋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京畿地区、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疫源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为疫灾多发区。区域开发过程和地表人文化过程对疫灾分布变迁趋势有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分布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重心区域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