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1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2008年4月天山北坡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213 0场预报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新疆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发生的50 a不遇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04.18”强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并顺转, 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诱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横槽中, 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并形成高空急流,强锋区和强冷高压;由于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中高纬度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造成强寒潮天气过程;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产生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大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暴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132.
杨菲 《中国地名》2013,(11):24-26
墨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出生地一直是个谜。从1991年开始,山东省滕州市宣称,墨子故里在滕州,而河南省鲁山县以诸多遗迹和佐证印证“墨翟鲁山人也”。2009年8月,河南省平顶山网友要求“紧急叫停山东滕州关于墨子故里的错误宣传”的帖子,使墨子故里之争再起波澜。  相似文献   
133.
基于1961~2013年观测资料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32个气候模式的最低气温数据,评估了各模式及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对中国冬季寒潮频次的模拟能力,并筛选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最优模式,为中国未来寒潮频次预估和气候模式改进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CMIP6全球气候模式可以很好地再现出中国冬季寒潮频次由北向南逐级递减的空间特征,EC-Earth3-Veg对中国寒潮频次模拟能力最好;绝大多数模式可以模拟出中国冬季寒潮频次下降的趋势,但对趋势变化幅度的模拟能力则相对有限。多模式等权重集合平均和多模式中位数集合平均较单一模式分别对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冬季寒潮频次空间格局的模拟效果改进显著,但是对趋势值的模拟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134.
2022年春季(3—5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形状狭长,极涡强度与历史同期相当。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3月,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及北部海域受西北气流控制;4月,东亚大槽加深,高压脊区较历史同期偏强;5月,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两脊”型。我国近海出现12次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温带气旋大风过程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近海共出现10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3月4次,4月3次,5月3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2个热带气旋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平均值;全球其他海域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历史同期平均值偏少5.7个。近海浪高2.0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2次,总日数为44 d。春季各月我国近海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北方海域升温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相似文献   
135.
针对寒潮、梅雨锋个例采用全国120个探空站2000—2007年探空资料,根据对流层顶的热力学定义计算对应的天气形势下各站点的对流层顶高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寒潮爆发,对流层顶高度下降,850、700、500 hPa 3层平均温度每下降1oC,对流层顶高度下降2.486 m,位相差为-6.85 m,温度改变对对流层顶改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56.36%,冷高压系统造成控制区气流下沉、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梅雨锋形成期间和暴雨前期,对流层内以上升运动为主,对流层顶高度上升;暴雨结束,对流层顶高度较暴雨前上升30~50 m,幅度与天气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36.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1月18-22日影响博州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强降温是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造成大风和强降温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气温异常偏暖,地面增压迅猛剧烈,阿拉山口风口的狭管效应对山口的大风也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37.
利用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 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 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 模拟了 2001 年 1 月寒潮过境时黄、 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 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 气压、降温的响应, 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 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 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 最大波幅可以达到 0.6 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 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8.
王鹏  孙大鹏  吴浩 《海洋工程》2011,29(4):97-102
基于线性波理论,采用VOF法、RNG k-ε的湍流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了质量源造波。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在动量方程里添加多孔介质源项,对斜坡堤上铺设异型块体时的爬高与越浪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爬高值率定出FLUENT中多孔阻力系数与多种异形块体糙渗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可供实际应用的海堤上波浪爬高与越浪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39.
2017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仍呈单极型位于北极上空,但强度较春季明显减弱。6月,我国近海北部有弱冷空气活动。7—8月,中高纬度槽脊活动进一步减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海域主要有1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8次,入海温带气旋过程有5次,强对流导致雷暴大风过程2次。有11次范围较大的2 m以上的大浪过程。仅出现1次范围较大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5个台风,其他各大洋共有热带气旋18个,分别为:大西洋7个、东太平洋11个。海表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0.
陕西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6年陕西共发生沙尘天气13次,其中4月11日的沙尘天气最为严重,危害最大,这也是陕西近10 a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这次沙尘天气带来一系列的天气演变过程,它持续时间虽然只有8~9 h,但覆盖面积大,影响范围广,全省70%~80%左右的区域都受到了影响。运用FY-2卫星红外云图及MICAPS2.0模式中的数值预报进行分析,发现红外云图呈现出异常状态,高低空形势配合较好,气压梯度、温度梯度密集,狂风突起等状况,试图揭示与解读沙尘天气在发生过程中某些气象因子的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机理,为今后预报沙尘暴强度和发生区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