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1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21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对镇江地区1980-2010年寒潮天气过程及相关物理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强度与范围成正比,强寒潮和特强寒潮只发生在镇江市4个基本观测站均达到寒潮标准的情况下。寒潮酝酿阶段500 h Pa超长波以波1、波2为主要波型,暴发阶段波3为主要波型。冷空气影响镇江前,500 h Pa纬向平均有效位能有2次能量积聚过程,纬向平均动能在25-45°N内加强,西风指数在35-55°N内出现≥30 m·s~(-1)的峰值。寒潮强度越强,冷空气影响前1~3天500 h Pa寒潮关键区温度和位势高度越低。冷空气影响前后,镇江站最低气温、最低地温、平均气压和850h Pa温度的降(增)幅均随时效增长而增大。利用超长波、纬向平均有效位能、纬向平均动能及西风指数的中期变化结果,通过权重法建立寒潮中期预报模型;利用"CMA最新寒潮等级方法"的判别标准,确定寒潮发生具体日期;根据500 h Pa寒潮关键区温度、位势高度,镇江850 h Pa温度、日最低气温、地表温度的短期变化情况,建立寒潮短期强度等级预报模型。建立的寒潮中、短期预报模型,对2011-2016年镇江出现的15次寒潮过程全部报出,并报准5次强寒潮中的4次寒潮强度等级。  相似文献   
152.
利用1951—2016年阿拉木图与乌鲁木齐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中亚区域两个主要城市的寒潮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的年寒潮过程频数分别为6.1次和4.2次,阿拉木图的寒潮过程较频繁;阿拉木图的寒潮过程年内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在11月和12月,而乌鲁木齐的过程频数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4月和11月;阿拉木图的冬半年寒潮过程初日和终日均比乌鲁木齐偏早9 d。(2)1951—2006年,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的年寒潮过程频数均呈线性减少趋势,阿拉木图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阿拉木图与乌鲁木齐的寒潮过程异常偏多年主要出现在1980年之前;阿拉木图的年寒潮过程频数存在21 a显著周期,乌鲁木齐存在39 a显著周期。(3)乌鲁木齐的寒潮过程最低气温低于阿拉木图,但是阿拉木图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强于乌鲁木齐;56 a来,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的年累计值的变化率分别为-8.1℃/10 a和-5.9℃/10 a,相比而言,阿拉木图的寒潮过程强度的减弱趋势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3.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19年日最低温度资料、 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北方冬季寒潮强度异常时空特征及北半球中纬度海温异常(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北方单站寒潮强度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98年之前寒潮强度年代际变化更明显,1999年之后寒潮强度的年际变率更大。华北地区寒潮最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交界处次之。(2)寒潮强度主要有全区一致型、东西反位相型及三极型异常分布,且全区一致型异常基本能反映强度总体时空变化特征。(3)北太平洋前春到冬季的类似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负位相型(类“-PDO”型)SSTA、北大西洋前秋与冬季负SSTA有利于北方寒潮增强。秋季两大洋SSTA对寒潮强度的作用相当,冬季北大西洋SSTA影响更显著。(4)前春到前秋北太平洋类“-PDO”型SSTA及秋冬季北大西洋SSTA,激发出冬季负北极涛动(“-AO”)、正欧亚太平洋(“+EUP”)型、类太平洋-北美(“PNA”)型、负北大西洋涛动(“-NAO”)等遥相关型或波列异常;两大洋SSTA存在类似跨季节“接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4.
本文论述了利用直接推断法在Agropoli和Sapri(意大利)之间的Cilento地区的海岸斜坡和陡崖进行滑坡灾害填图。这段海岸沿线(大约118公里长)主要由中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新世厚砂页岩夹层构成;也有第四纪海相砂岩连同海滩砂露头。由于海浪的破坏,导致几个滑坡(主要是岩崩和滑坡)都影响海岸带。分析了大约154个斜坡和陡崖的地貌、地质及结构特征,并且监测和测量了影响岩块的若干参数。这些参数涉及研究区地形、地质、地质力学、环境和波动特征。为了实施直接推断法,采用了Hudson提出的岩石工程系统(RES)以及几种修正的方法。本研究的主要步骤是:(1)选择与滑坡灾害相关的参数;(2)分析参数之间二元耦合;(3)加权耦合的权重;(4)评价赋给不同等级的参数值:(5)最后,计算不稳定指数(I.I.)。提供了测定参数数据库。利用耦合矩阵,将输出结果链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本研究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质和地貌要素、有关滑坡的历史数据及研究斜坡和陡崖的I.I.的图像和数值。如果新的塌方发生或被近岸工程建筑建成,则I.I.值将被自动升级。I.I.值分为低、中、和高三个等级滑坡灾害。碳酸盐岩和厚砂页岩夹层两者都可以用相关I.I值区分,说明滑坡脆弱性的差异。事实上,除了大型崩塌外,高速且小的岩崩比中等速度的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大的滑坡灾害影响大约41%的碳酸盐陡崖和53%的砂质-泥炭厚砂页岩夹层边坡。  相似文献   
155.
利用乌鲁木齐市1951—2015年逐日最低气温(TD)、日平均气温(TT)资料,依据《寒潮等级》国家标准,以TD、TT为定义指标来普查寒潮降温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种指标统计的寒潮降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指标方法统计的降温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际、季节时间尺度上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TT法统计的年降温频数减少趋势显著强于TD法;90%的降温过程持续时间在1~3 d,TD、TT法统计的最长降温持续日数均出现在11月,且不同降温幅度的频数最大值亦在秋季;以TD、TT法统计的全年95.5%和94.6%的降温过程达不到寒潮的标准,2种方法统计的寒潮等级频数均表现为一般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2种方法统计的寒潮频数在年际、季节尺度上均呈现减少趋势,峰值期分别为4月和10月,20世纪50年代为多发期,2001—2015年为相对少发期;TT法统计寒潮频数未来持续性强度弱于TD法;相关性分析发现,寒潮频数与年均TD、TT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年均TD的相关性强于年均TT,表明TD是影响寒潮频数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156.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下传为特征,位涡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义。此次强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可追溯到欧亚北部的新地岛附近和亚洲东北部的对流层顶,两股具有高位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合并堆积,在转竖横槽的引导下向南爆发,形成强寒潮。伴随寒潮过程的酝酿和爆发,高位涡强冷空气向下、向南传播,并伴随急流向下伸展。高位涡柱对应强烈发展并下伸的正涡度柱,表明高位涡引起的垂直拉伸导致显著的旋转增强,对应涡后横槽的强烈加深。对流层顶呈现大振幅波动,来自高层的信号较低层出现得更早、更强,在动力对流层顶上的信号比500 hPa表现得更为清楚。  相似文献   
157.
笔者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对新疆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中区块8个小的砂体厚度进行了横向预测。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对测井资料的应用,也就是测井的约束条件,使得反演结果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可靠性。通过预测,认清了该区块砂体从上至下的分布规律,克服了“一孔之见”的缺陷,增强了预见性,减少了风险性,为编制开发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8.
寒潮期间高空波动与东亚急流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高空波动和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得出如下结果:(1)高空波动的动量和热通量输送,使高空急流迅速加速并同时导致急流入口区质量环流的加强.(2)质量环流引起中高纬度对流层顶下沉并使高空锋区加强.(3)对流层顶下沉和高空锋区的加强促使平流层下层的气流沿对流层顶折叠处下伸进入对流层,造成对流层中、上部层结及位涡分布的改变.(4)位涡分布的改变制约了斜压波发展的能量源,致使高空波动减弱.  相似文献   
159.
160.
大风和寒潮物理成因及短期预报方法的一些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连海 《气象》1992,18(3):41-44
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指出:大风多数是高空系统造成地面强辐合或强辐散时出现的;寒潮降温则是近地层冷平流、当天与次日云量和降水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由此推导出大风和寒潮强度的预报公式以及介绍了它在预报中实际应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