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5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The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is a complex and time-varying nonlinear system,which can be excited of harmful vibration by external loads.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n ideal control performance for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or traditional active control methods based on accurate mathematic model.In this paper,an adaptive inverse control method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novel rough neural networks (RNN) to control the harmful vibration of the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and the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DSM) method.Benefited from the nonlinear processing ability of the neural networks and data interpretation ability of the rough set theory,RNN is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predictive inverse model of the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system.Then the identified model is used as the adaptive predictive inverse controller to control the harmful vibration caused by wave and wind loads,and to deal with the delay problem caused by signal transmission in the control process.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ed novel RNN has advantages such as clear structure,fast training speed and strong error-tolerance ability,and the proposed method based on RNN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rmfid vibration of the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相似文献   
122.
金文敬 《天文学进展》2007,25(4):346-363
介绍了射电、光学和红外波段地面干涉的仪器以及近期的进展,如厘米波段的VLBA、EVLA、SKA等;毫米波段的ALMA、CARMA等;光学波段的Keck、VLTI/PRIMA,CHARA、MarkⅢ、NPOI、LBTI等.叙述了目前干涉技术在空间天体测量中应用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射电波段的VSOP、iARISE、RadioAstro;光学波段的HST/FGS、SIM PlanetQuest等.探讨了干涉技术在天体测量中的有关研究课题,并概述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3.
现今绝对板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点假设,热点对于中间层是固定的.相对热点的板块运动叫做绝对板块运动.绝对板块运动模型可以通过反演火山链传播的速率和走向数据以确定相对板块运动在角速度空间的原点来得到.利用一组近来(0~7.8 Ma)全球分布的热点的迁移速率和走向数据,结合板块运动模型NNR-NUVEL1A,已研制出一个叫做APM2的现今绝对板块运动模型.按照该模型,太平洋板块围绕60.063°S、102.210°E处的极以(0.833 0°±0.013 3°)/Ma的速率运动,非洲板块围绕46.849°N、44.372°W的极以(0.101 5°±0.013 4°)/Ma的速率运动,南极板块的运动则以46.871°N、146.942°E为极,速率为(0.084 6°±0.017 7°)/Ma,欧亚板块的运动更慢,极为27.291°N、171.925°W,速率为(0.065 5°±0.020 6°)/Ma.这一模型表明,岩石圈相对深部地幔有一个以49.423°S、90.625°E为极,速率为(0.198 3°±0.013 5°)/Ma的净旋转.表明太平洋热点同印度-大西洋热点不一致,显示太平洋热点的运动也不一致.为了分析和比较,还给出了仅用全球分布的热点的走向数据和仅用印度-大西洋热点的走向数据得到的板块绝对运动的角速度.  相似文献   
124.
针对强台风引起的平台倒塌问题,综合隐式有限元与显式动力有限元算法,建立导管架平台结构倒塌全过程仿真流程;提出基于重现期的Pushover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平台侧向环境载荷分布的变化以及可能的甲板上浪载荷因素,使得确定的倒塌环境载荷更加真实;采用APDL编制平台隐式与显式有限元模型转化程序,有效解决波浪载荷计算与精确施加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应用LS-DYNA实现导管架平台在强台风载荷下的倒塌全过程仿真,动态再现平台结构倒塌过程中的构件破坏失效及内力分布,深入揭示平台结构的倒塌机理。研究成果可为导管架平台结构抗台风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胶东西北部龙口莱州断裂带南段的朱宋朱桥段,俗称焦家断裂带,是胶东西北部三大控矿构造之一,相继勘查评价了焦家、新城、河西、河东、东季、马塘、望儿山、寺庄等一系列特大型、大型以及中小型金矿床,资源潜力巨大。由于焦家断裂带南段(寺庄以南)被第四系覆盖而去向不明,因此目前对焦家断裂带南延的位置争议较大。根据近年来在该区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物探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焦家主干断裂带南部覆盖区的断裂构造格架,认为其中F8(徐村院沟北王)断裂为焦家断裂的南延段,并对南部覆盖区的成矿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6.
针对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识别出了三级层序边界,并对各层序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岩芯和测井相的综合分析,以体系域为单位进行了沉积相的划分,建立了研究区的精细沉积相模型,并对沉积相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7.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种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三级层序内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认为深凹及控凹断裂边缘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而板桥及歧北次凹斜坡带仅发育退积型湖扩体系域和进积型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歧深地区层序地层发育模式——陆相单斜断坡带型(西断东缓超)地层格架,为研究区有利储集体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8.
赵宏  夏军 《安徽地质》2010,20(4):244-250
华北地台南缘,主要出露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地层,属被动大陆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过程,以台地碳酸盐沉积为主。通过对十余条实测剖面及主干、辅助路线的观察研究,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奥陶纪早期,测区可区分出二个巨层序、十二个三级层序。本文通过三级层序的划分,建立了华北地台南缘青白口纪—早古生代奥陶纪早期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9.
徐强  王英民  王丹  李冬 《沉积学报》2010,28(5):906-916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在渐新世—中新世经历了后退断阶式的陆架坡折带演化,该过程控制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分布,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基于近期最新钻井资料、精细沉积学分析和长电缆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模式理论,开展了该区断阶陆架坡折控制的沉积过程响应特征研究。发现渐新世陆架坡折带主要的沉积过程响应是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积楔-浅海陆架沉积体系,中新世后退断阶陆架坡折主要沉积响应为生长断层复杂化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与斜坡扇体系, 该发现将有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0.
张允平  李景春 《中国地质》2010,37(4):916-930
从全球尺度对原大西洋与古亚洲洋构造域大地构造旋回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巨型构造域内的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性。建立古大陆构造单元属性"动态行为"的理念,将复合造山区与毗邻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出华北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毗邻复合造山区的构造演化进程密切相关。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的主体特点是:1)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发育石炭纪—二叠纪陆表海盆地、裂陷槽和上叠盆地,及三叠纪的山间盆地;2)华北前陆盆地与复合造山区构造演化进程同步,在古陆上形成石炭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中三叠世的陆相沉积,以发育红层和局部形成膏盐为特点;3)原华北古陆北缘"构造岩浆活化带"属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最南端的构造单元,具有构造前锋带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