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375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在对金沙江流域内的部分大型水电站工程区内的滑坡分析基础上,以两个滑坡为例,针对水电站工程区讨论了单体滑坡的风险评价方法。选取滑坡稳定性,规模和可能造成的涌浪高度3个指标进行危险性评价;并且定性地将大坝的易损性确定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牛滚函滑坡和东岳庙滑坡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评价,得出这两个单体滑坡的风险分析结果:牛滚函滑坡为低度风险,东岳庙滑坡为中度风险。研究成果为水电站工程区滑坡减灾防灾与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李素梅  庞雄奇  万中华 《地球科学》2011,36(6):1064-1072
南堡凹陷油气源尚不清晰.首次采用单体烃碳同位素、结合生物标志物对全凹陷范围的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精细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表明, 拾场次洼沙三段烃源岩(Ⅰ类)发育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与硫芴系列、贫伽玛蜡烷, 单体烃碳同位素为"斜直线型", 相关原油分布于高柳深层; 南堡凹陷南部沙二+三段源岩(Ⅱ类)伽玛蜡烷较发育, 但4-甲基甾烷不太发育, 其他特征类似于Ⅰ类源岩, 相关原油发现于潜山; 南堡凹陷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Ⅲ类)富含重排甾烷与孕甾烷系列, 单体烃碳同位素较轻且近"W"型, 相关原油主要分布于南堡4、5号构造带.发现南堡油田1、2号构造带、老爷庙、高柳中浅层原油具有界于Ⅱ、Ⅲ类源岩(及相关原油)间的同位素与生标特征, 系混源油, 定量预测出混源油中沙二+三段源岩的贡献最高达82%.本研究关于Es2+3系南堡凹陷重要的油气源的认识不同于以往研究, 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付华  李俊彦 《地理研究》2010,29(3):565-573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兴安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加快"旅游兴盟"的进程,需要明确该地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分布格局和组合状况。通过路线调查法,按照GBPT18972 —2003资源分类体系,建立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库,运用均方差和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重点研究兴安盟旅游资源单体等级、空间格局和均匀度。结果表明,兴安盟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具有中部少、南北部多的特点。旅游单体密度以乌兰浩特市最大,科右中旗最低。科右中旗的 D (X) 最大,不同类型的单体数量对比十分显著,以科右中旗S最大,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最优。结合区域旅游业特点,提出了兴安盟和5个旗县市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品质和数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市大气PM2.5中多溴联苯醚污染水平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雪  刘大锰  孙俊玲 《现代地质》2010,24(2):355-361
2008年1月、9月和10月在北京城区5个采样点共采集9个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遵循US EPA-1614方法,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中14种多溴联苯醚(PBDEs)的质量浓度,研究了北京市城区大气颗粒物PM2.5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 9个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中PBDEs的质量浓度范围为2.82~57.94 pg/m3,平均值为15.67 pg/m3,BDE-209的质量浓度为0.34~7.32 pg/m3,PM2.5样品中PBDEs的质量浓度冬季高于秋季;高溴代联苯醚在颗粒物中的含量高,低溴代联苯醚的含量低;交通源对大气颗粒物PM2.5中PBDEs的污染贡献值很小,工业污染源贡献大于交通源,从含有溴代阻燃剂的物品释放到大气中的PBDEs对大气颗粒物PM2.5中PBDEs的污染贡献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5.
曹新星  宋之光  李艳  王丽 《地学前缘》2016,23(3):243-252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以期研究低纬度陆相沉积有机质对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EOT)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埋藏较浅的上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显著正偏,为-19.1‰~-25.9‰,平均值为-22.2‰;而下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23.7‰~-30.2‰,平均值为-26.3‰。两个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之差在1.5‰~8.1‰,平均值之差为4.6‰。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指示了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陆相有机质响应,而这种响应与当时大气CO2浓度和海洋温度降低导致的气候和植物群落变化密切相关,即可能存在着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C4植物的迅速增加并最终导致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大气CO2浓度降低导致的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整体正偏的结果。很显然,进一步详细的连续剖面分析将对研究古近纪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海带苗绿烂病暴发严重威胁海带养殖生产,给海带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海带中的多酚化合物可以抵御海带病害初期病原体侵入.为研究多酚对绿烂海带表面附生菌的抑菌效果,在病烂部位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证实该细菌为小孔芽孢杆菌(Bacillus foraminis).进一步以健康海带为原料...  相似文献   
107.
利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灾情调查, 对2020年6月25日河北省蠡县和2021年7月9日山东省章丘的两次特大冰雹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次超级单体风暴均发生在西北气流形势下, 章丘风暴具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的湿度和较高的湿球0℃层高度。蠡县风暴强度明显大于章丘风暴, 但差分反射率柱和比差分相移柱高度明显低于章丘风暴。蠡县风暴弱回波区上方存在深厚的强度超过65 dBZ强回波悬垂, 即悬垂的冰粒子循环增长产生较大的冰雹粒子, 大的冰雹粒子进入下降通道后, 再次产生明显增长且更加不规则, 导致更强的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和更小的相关系数。湿度的垂直分布是风暴发展强度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蠡县超级单体风暴的产生环境非常干, 章丘超级单体风暴的产生环境相对较湿。  相似文献   
108.
综合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7月3日发生于辽宁开原的超级单体风暴伴随EF4级强龙卷环境条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于低层暖湿高层冷干强的热力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在地面干线汇合流场形成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湿对流并发展为伴有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发生于低层钩状回波附近,多普勒雷达上呈现经典超级单体风暴雷达回波特征,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将水平涡度转化为对流风暴中垂直涡度,强上升运动使得顺流涡度倾斜拉伸,从而龙卷发生前17 min在多普勒雷达2.4°仰角首先出现中气旋结构,随后风暴向南移动过程中,风暴的后侧下沉气流(RFD)将中低层的涡度“压低”致使龙卷接地,因此龙卷发生后1 min在0.5°仰角也出现强中气旋并有类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最强时的旋转速度达到28 m·s^(-1)(强中气旋标准),因此本次龙卷符合“自上而下”I型龙卷特征。由于环境干燥空气夹卷造成水滴强烈蒸发和冷却,使得地面出现了1 h降温达10℃的强冷池,过强的冷池可能在促使龙卷消亡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致使龙卷持续了约30 min后消亡。  相似文献   
109.
高丽  潘佳文  蒋璐璐  翁之梅 《气象》2021,(2):170-182
2019年3月21日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导致浙江省中部多个县(市)降雹,为了研究超级单体得以长时间维持的环境背景及其云物理特征,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宁波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粒子相态识别算法,对此次过程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前、850 hPa切变线附近和地面冷锋为超级单体提供了合适的环流背景;风暴传播区域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加、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向与风暴移动方向相近、风速大、对流风暴沿地面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向东传播及沿海强垂直风切变,导致中气旋旋转速度和旋转厚度的增加,这些都是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的原因。通过此次降雹单体风暴结构分析发现:整个生命史对流发展非常旺盛,最大反射率维持在60 dBz以上,风暴顶维持在8 km以上,风暴质心高度出现的三次明显波动,对应三次降雹过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量虽不及传统指标,但结合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VILD)、VIL最大值及最大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对冰雹业务预报有指示作用。通过降雹单体双偏振特征分析发现:冰雹下落过程中的翻滚现象,导致差分反射率(Zdr)值接近0 dB,水平和垂直偏振波差异导致三体散射特征(TBSS)根部Zdr大值区的出现;冰雹降落融化产生的外包水膜现象,使其Zdr值增大,相关系数(CC)值减小;通过偏振参数Zdr和CC特征,有助于识别高空大冰雹;超级单体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附近的Zdr柱不仅可指示上升运动,同时对降雹单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提出了最小体积单体约束的线性光谱解混算法。该算法不需要假设数据中存在纯像元,采用二次规划方法计算降维后的端元矩阵,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实现丰度估计和端元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解混的结果整体上优于MVC-NMF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