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水养殖珍珠的染料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艳红S-BRL、艳黄S-5GL、枣红GRL、黑S-2R、红ST-3BF、黑ST-ED和黄ST-4RFN等7种染料,海水、去离子水、乙醇和甲醇等4种溶剂,以及Tween-80、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二醇二甲醚等3种表面活性剂配成不同染液进行海水养殖珍珠染色。结果表明:使这7种染料达到最佳染色效果的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依次为去离子水和Tween-80、海水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去离子水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去离子水和Tween-80、海水和聚乙二醇二甲醚、海水和Tween-80、乙醇和聚乙二醇二甲醚。此外,艳黄S-5GL、红ST-3BF、黑ST-ED等以海水为溶剂的染色效果要优于以去离子水、乙醇和甲醇为溶剂的染色效果。中性染料着色效果好、孔口沾色轻,活性染料染色色彩鲜艳。  相似文献   
42.
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模式信息特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描述方法和流动模式信息特性。依据流道宽度分布信息,对4组染色示踪试验的垂直剖面流动区域进行水平分层,将流道统计信息作为变量,对水平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染色比例和染色区域内流动通道宽度分布是流动聚类分区的主要影响因素。聚类数目为3和8情况下,能够最为有效地表征非均匀流动模式。以垂直方向流动为主,且流动通道连续的情况下,流动分区主要包括全局性均匀流、局部均匀流、均匀流向非均匀流过渡区,以及优先流区。水平方向流动特性较为显著的情况下,则存在多个均匀流向非均匀流动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43.
谢平辉 《云南地质》2008,27(1):74-77
收集十几块和田玉仔料和数十块仿和田玉仔料样品,进行肉眼与镜下观察。简要总结和田玉仔料与仿和田玉仔料以及染色和田玉仔料的肉眼鉴别要领。  相似文献   
44.
降雨过程中森林土壤大孔隙内优先流的发生,是森林植被调蓄径流和保持水土的主要方式。利用染色示踪法,对三峡库区宜昌大老岭-邓村地区不同垂直带内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山地植被-土壤类型的梯度变化使不同垂直带内土壤大孔隙数量差异显著,在土壤垂直剖面内呈现不同分布模式。亚高山阔叶林覆盖的山地棕壤下,土壤剖面染色面积比达62.3%,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根系发达的腐殖质层,染料下渗深度较浅。低山针叶林黄壤剖面染色比例低于亚高山阔叶林棕壤,但染料下渗深度较深可达69.5 cm,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和母质层间染色比例无显著差异。中山灌丛幼林黄棕壤剖面染色比例和染料下渗深度较小,腐殖质层染色比例显著高于淋溶淀积层,母质层几乎无染色现象。与森林土壤相比,低山弃耕坡地的染料下渗深度和染色面积比显著减小,染色区域集中在耕作表层。植物根孔、母质裂隙、土壤发育程度和土地耕作是造成山地不同垂直带间土壤大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46.
47.
翡翠A,B,C     
  相似文献   
48.
49.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中国明对虾精子顶体的发生过程,精细胞变态前期,泡状原顶体囊形成,中期变为钟形,至变态后期形成倒扣在细胞核区的浅碟状,输精管中精子顶体棘出现,顶体如倒置的漏斗覆盖在核区之上,储精囊中的精子顶体棘细长;通过比较常规处理的电镜材料与仅用戊二醛固定和醋酸铀染色处理的电镜材料,发现中国明对虾精子顶体除糖类和蛋白质外,还存在大量的脂类物质,这与以前学者认为的顶体总是PAS阳性,包含糖类和蛋白质不同.  相似文献   
50.
喀斯特溶槽岩-土界面优势流及其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两个典型溶槽剖面的野外入渗实验,结合对入渗锋面的红外成像和染色示踪,分析溶槽中土壤湿润锋运移受岩—土界面优势流、初始水分状态(干湿程度和不均匀分布)及植被根系的影响程度。其结果表明:岩—土界面优势流增加入渗锋面到达处的土壤含水率是溶槽中部的1.1~14.5倍,但岩—土界面优势流形成的侧向水势梯度可降低优势流锋面下移;初始入渗中表土湿润锋运移主要受植被根系大孔隙优势流的影响,岩—土界面优势流作用不显著,但随着入渗深度的加大,岩—土界面优势流侧向弥散对湿润锋运移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