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中国和日本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的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5%,平原面积占25%。1998年的耕地面积为49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尽管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山地、高原、丘陵面积约占70%,平原和盆地面积约占30%,1996年全国耕地面积1.3亿公顷,占总面积的13.5%,人均耕地0.106公顷。中日国情极其相似,而且都在二战后开始农地制度改革。本文通过对中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差异的比较分析,认为日本农地制度改革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2.
星地碰撞的板块构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润  张宏  唐辉明 《地球科学》2007,32(3):381-388
板块构造是一种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它以洋底扩张、洋壳边缘俯冲及转换断层为主要构造活动形式,配以地幔对流为原动力,建立一套颇具魅力的板块构造机制理论,被受到广泛认同.但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其地幔对流理念难以令人信服和对海陆格局变迁问题没提出明确的动力机制.在阐明造成板块构造理论这两方面困难问题的主要理由之后,介绍了星地碰撞事件的存在状况及其动力作用,着重论述了大规模星地碰撞的动力作用强大,对全球地质构造活动都有重要影响,板块构造也难以避免;星地碰撞的强烈冲击作用,有能力造成洋底开裂或使大陆裂解.据此设想,可用"星地撞击成缝,减压诱发岩浆上侵"的模式,取代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相抵触的"地幔对流"模式来解释洋底扩张;并以星地碰撞发生地点的随机变化性作为大规模海陆格局变迁的主控原因.如此,则可有助于上述板块构造理论中存在的两大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3.
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总体上经历了沿海-内地均衡发展、沿海化非均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且整体上区域经济份额变动趋于减小。1979年以前,不同区域的经济份额在不同阶段变化差异较大,主要由第一和第二产业驱动。1979年以后,区域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沿海化趋势,但驱动产业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重大调整,经济份额上升的省区明显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省区在第二产业上仍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但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已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在第三产业上呈现更加显著的结构优势,显示出结构升级和服务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4.
南泥湾湿地生态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泥湾是我国陕北的一片重要湿地,曾为中国革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抗战时期垦殖而至今未被科学认知。根据史料记载以及人物传记,基于南泥湾湿地的科学认定,分析了南泥湾湿地的生态变迁,明确提出恢复南泥湾湿地,为陕北的好江南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为南泥湾湿地的恢复与部分重建提供前期基础。理想完美的南泥湾生态系统应当是湿地、森林、农田、草地的综合体,应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一块绿洲。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实地考察海岸类型的岸线遥感提取方法来对象山港区域岸线进行提取,根据研究区内实地考察获取的不同海岸类型特征,对Landsat卫星数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岸线提取:基岩海岸和人工海岸采取OTSU变换;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采取MNDWI,处理后采取改进的Canny边缘检测算子进行水边线提取。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6.
107.
本文根据控制钱塘江水系发育的最后一期构造的发生时间;根据古地面的形成和水系发育的相互关系;根据水系沉积物性质和古生物等推断钱塘江水系的雏形发生于晚白垩世,整体水系形成于始—渐新世。钱塘江水系形成以后,主、支流在平原河口段的改道却相当频繁。其总体趋势是由向北转为向东。河流长度且随海水进退而消长。长江的输沙作用及杭州—临安东西向构造带造成的地形条件是形成杭州湾三角港的决定因素。文中还根据河口湾环境的出现,推断了钱塘涌潮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8.
王杰瑜  王尚义 《地理研究》2012,31(11):1952-1960
为抵御蒙古贵族侵扰,明朝于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大同镇位于北京西北部,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屏障,因此十分重视大同镇的建设。有明一代,围绕大同镇的建设,大批军士征调于此,修筑边墙堡寨,屯垦土地。这些政策与措施虽然为明朝国防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消耗,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片森林和草场被新垦土地所吞噬,生态效益迅速跌落,土壤保水能力差,风蚀、水蚀严重,土地不断荒漠化,不少以土地为生的百姓被迫留离失所,影响到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也导致了河流水性与水质发生变化,殃及下流北京以及沿岸地区。生态与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的物质基础,历史警示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我们只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注重资源环境利用的科学性,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09.
地名的范围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广,如:山脉名称、河流名称,还包括国家行政区域名称。国家行政区域名称中包括省、市、区、县、村等名称。  相似文献   
110.
清代山东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从史料记载看,清代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蝗灾和震灾为主.在清代268 a中,山东地区共发生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9年次,潮灾45年次,旱灾233年次,蝗灾138年次,震级不同的地震283次,并且呈现周期性和不断增长的趋势.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清代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人口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灾害的影响,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政府采取了蠲免、赈济、调粟等相应的救灾措施.但是,由于受政府财政能力变化的影响,荒政也呈不断衰退的趋势.造成荒政衰退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清代前期,社会经济上升,政府财政收入多,救灾投入多,救灾效果也较好;清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脆弱程度的加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往往无力救助,救灾的时效性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