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 ,采用 1 0个形态比例性状 ,对中国五大湖地理种群与诸暨人工群体三角帆蚌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种群与巢湖种群形态最近 ,而洪泽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 3个主成分 ,其贡献率 :主成分 1为 2 7 87% ,主成分 2为 1 4 2 6% ,主成分 3为 1 1 91 % ,累积贡献率为 5 4 0 4 %。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5种群及人工群体形态差异显著 (P <0 0 1 )。建立了 5种群及人工群体的判别函数 ,其判别准确率P1 为 73 33%— 86 67% ,P2 为 72 73%— 1 0 0 % ,综合判别率为83 33%。  相似文献   
132.
巢湖浮游蓝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概况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北岸,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此湖东西长约55公里(东经117°16′54″—117°51′46″),南北宽约22公里(北纬31°25′28″—31°43′28″)。按水位在7.7米时计,巢湖水域面积约为756平方公里(合113.4万亩),湖岸线全长184.5公里左右。巢湖以忠庙—姥山—齐头咀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大湖区。湖水东深西浅,平均水深在3米左右,湖面广阔多风浪。湖底以沙土、粘土为主,淤泥层较薄,水质混浊含沙量大,透明度平均在0.16米左右,pH值在7.5~8.2之间,湖中水生维管束植物极少。  相似文献   
133.
结合野外剖面实际观察、测量、岩石取样和室内工作,对巢湖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中段及上段地层的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古环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探讨地层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背景。通过对670个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识别出了6种微相:MF1均质泥质泥晶灰岩微相、MF2水平纹层状泥晶灰岩微相、MF3含少量生物碎屑的泥晶灰岩微相、MF4含内碎屑和灰岩卵石的泥晶灰岩微相、MF5瘤状含丰富生物碎屑的泥晶灰岩微相、MF6泥(页)岩微相。推断该地区在斯帕斯亚期中晚期经历了深水盆地—外缓坡两种环境,整体为一个海退过程。  相似文献   
134.
巢湖北部平顶山一带出露国内乃至国际典型的海相三叠系剖面.采矿活动及其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对该剖面的存在构成严重的威胁.建立巢湖平顶山地质遗迹保护区不但可以保护珍贵自然地质遗迹资源永续利用,还将有助于提高巢湖市区与巢湖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巢湖旅游的内涵,改善巢湖旅游的环境,对巢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 cal.{a 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 cal.{a 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 cal.{a 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 cal.{a 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 cal.{a 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6.
采用LA-ICP-MS方法对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的晚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由6个样品获得的该处火山喷发时间在距今125~93Ma,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经历了32Ma的喷发历史。与附近的庐枞盆地、北大别造山带及北淮阳地区相比,该地火山喷发具有较晚的结束时间,说明岩石圈减薄具有相对强烈的程度和较长的持续时间。93Ma是已知的华北克拉通残留富集岩石圈地幔最晚的岩浆岩年代学记录。锆石的饱和温度计算、岩浆中较低的MgO含量和Mg#值均不支持岩浆由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活动的可能成因是壳幔相互作用,岩浆源区具有由幔源向壳源再过渡到幔源的时间演化顺序。这暗示断裂带下强烈的软流圈上涌引起岩石圈地幔的熔融(距今125Ma),随后岩石圈持续的减薄作用导致其内部热流升高,出现了以流纹岩为代表的地热异常背景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距今120Ma),而最终岩石圈强烈减薄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参与岩浆过程可能是晚期幔源岩浆(距今93Ma)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7.
近800年来巢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特点及其环境演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巢湖CH1孔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粒度和营养元素(TOC、TN、TP、C/N比值)分析,可将巢湖近800 a来的环境变化划分为4个沉积时期:沉积年代1177~1271 a A.D.是气候暖湿高湖面阶段;1271~1747 a A.D.,总体上为湿润环境下有机质快速积累阶段,其中1477~1747 a A.D.显示小冰期气候特点;1747~1865 a A.D.气候开始转暖,湖面上升;1865 a A.D.至今,气候转干旱。1880′s以来的TOC、TN非自然水平富集,1660′s以来的TP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巢湖历史时期开始出现富营养化的征兆。  相似文献   
138.
贾铁飞  张卫国  俞立中 《地理研究》2009,28(5):1217-1226
根据对巢湖CH1钻孔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测试和粒度、磁学、金属元素分析,在推算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物年代学标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与粒度组成和磁学特性间的关系。在对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粒度校正后,发现大约自沉积速率推算年代1860s A.D.起,沉积物Cu、Zn元素开始出现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化石燃料高温燃烧、金属冶炼与机械制造等人为活动影响所致。这与始自1861年,以生产枪炮、弹药、火轮船为主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在时间上与可能的金属污染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说明巢湖沉积物金属元素的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对这一时期区域工业发轫与人类工业活动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39.
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根据巢湖全新世沉积地层对比及对ACN钻孔沉积物的测年、粒度、营养元素含量分析,认为巢湖在全新世中经历了频繁的河流、湖泊交互作用,是一个受河流影响十分显著的沿江湖泊。中全新世以来,巢湖共发生三次显著的湖泊收缩过程,分别是在沉积纪录的5 887~5 680 a B. P. 时,其后又再度扩张;2 239~2 126 a B. P.时,是在中国历史时期第二温暖期暖干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与其同期的河流相冲积层或淤积粘土,正是巢湖周边战国至汉代古文化遗址的基底物质,之后巢湖再度扩张,甚至导致汉代古城成为水下遗址;1 827 a B. P.以来,是巢湖现代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140.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青龙组南陵湖段中的火山碎屑流沉积物,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可分为英安 质角砾岩、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角砾岩、英安质玻屑-晶屑凝灰岩和凝灰质灰岩四种岩石类型。沉积 层序分为两个旋回,包括Bouma序列的A—C、A—E段。层序分析表明,是介于近源和远源之间的过渡 相,属于斜坡沉积环境,物质来源于巢湖以南的浅海区火山喷发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