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通过2001年施甸5级震群前地震学各项参数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中短—短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出现b值、小震调制比、波速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以及中强地震的有规律迁移的中期异常背景上,出现了孕震区的频度、b值、应变加速等群体中短异常,以及云南省内的3、4级地震连续增频、3级日频次异常和显的3、4级地震平静的短临异常。特别是3、4级地震异常平静,标志了明显的临震信息,并初步探讨了中强地震连续发生中如何识别单个地震的震兆问题。  相似文献   
42.
朱瑾 《海洋世界》2007,(4):22-27
自1860年开始应用气象仪器观测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2006—2007年冬季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4.3℃偏高1.9℃,仅次于1998—1999年冬季的-2.3℃,为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  相似文献   
43.
利用云南地震目录,分析了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所发生的中强地震连发事件,探讨了这些连发地震对未来地震活跃期首发强震的指示意义,并对云南地区第5活跃期的起始时间和地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有典型的丛集分布特性,显示出平静—活跃交替出现的现象,地震活动的优势周期约为19年;中强地震能量释放折合震级随时间的分布特征,对云南强震尤其是活跃期首发强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地震平静期中连发地震释放的能量、地震丛数和地震个数对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强震的时间指示意义比较明显,连发地震能量释放主体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发震地点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4.
地震活动"密集—平静"现象的混沌特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灼礼  李志雄  王伟君 《地震》2007,27(4):1-17
把概率论方法与Logistic方程结合起来,采用随机变量(X)分布的统计参量:即变异系数Cv、偏态系数γ1、峰态系数2γ、信息熵H(X)和h*量值以及分数维维数D0*和D1*等参量,探讨了定量描述"密集—平静"不均匀分布现象和判断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方法。研究认为: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实质是X的概率分布由单峰型(平衡状态)转为双峰型或多峰型(非平衡状态)分布,可以由上述参量尤其是γ2和h*量值的综合分析来区分。对于"密集—平静"的前震序列和强余震发生前的序列,这种转变可以由"时间分支行为"来解释;并且提出了根据有震(X≥1)和无震(X=0)两种定态的时段之比,来判断前震序列的一种简易方法。中国大陆M≥7.0地震年频度分布存在双峰型分布特征,可能说明中国大陆M≥7.0地震活动处于远离力学平衡状态。一个大地震在其发生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经历了从弹性应变积累阶段的无序状态(表现为单峰型的泊松过程)到非弹性应变中期阶段的有序状态(有序的自组织结构,表现为双峰或多峰型),再到短临阶段的无序状态。这时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的同步变化被显著破坏为特征的混沌状态,系统不可逆转地被推向失稳状态;触发因素在这时起重要作用,将引发大地震发生,使系统进入应变能大释放和长期衰减的新状态,而后开始新一轮孕育过程。对于地震及其前兆所具有的这种现象,似乎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而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条件下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这种认识本身的深化可能就是地震预报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45.
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迁移规律与喜马拉雅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林  高旭 《地震》2000,20(3):37-42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西部及邻区强震活动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控制着中国西部强震活动。 喜马拉雅东部弧顶(缅甸弧顶) 、西部弧顶(兴都库什弧顶) 及喜马拉雅弧中段的强震活动与内陆的强震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与内陆强震活跃期、平静期的存在及强震迁移规律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6.
17世纪有一段持续时间很长的寒冷期,这在欧洲有详细的记载。至于这段寒冷期是否与太阳活动有关,天文学家跟气候学家争论了几十年。现在,一位美国物理学家称,新的证据表明那段寒冷期确实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1893年,英国天文学家Edward Maunder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47.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48.
系统梳理了2000年以来山西地区6次MS≥4.5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结果表明,地震空区/平静、地震条带、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活动等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具有一定普遍性,且异常基本围绕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分布,特别是在地震平静/空区、地震条带等异常发展后期出现的显著地震/震群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异常持续时间与发震间隔统计表明:异常多出现在主震发生前6个月以内,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对未来主震的发生具有短临预测意义。此外,随着区域应力水平的不断增强,在特定敏感地区会发生成组极微震密集活动,监视跟踪这些有别于正常活动背景的极微震活动,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9.
正2014年8月13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2014年伊基克地震后,智利仍存在发生大型逆冲断层地震的可能》(Continuing Megathrust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Chile after the 2014 Iquique Earthquake)文章认为,2014年4月1日发生在智利伊基克(Iquique)的8.2级强震并非此前科学家所预期的由地震空区效应所引发的"超级大地震",但未来发生大型逆冲断层地震的可能依然存在。智利北部的大规模板块俯冲带被认为是典型的地震空区,该地带自1877年发生8.8级大地震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50.
针对目前华北地区5、6级地震持续平静的复杂形势,分析了华北地区1484年以来M≥5、M≥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表明:①1731~1814年地震平静期的5、6级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明显长于1484~1730年及1815年以来2个地震活动期的平均时间间隔,说明华北地区地震起伏交替轮回的韵律性是客观的;②华北地区2个地震活动期中相邻活动幕的幕间M≥5地震(含平静幕里发生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86月)与1731~1814年平静期内单次M≥5级地震平均时间间隔(90月)一致,90月可做为华北地区5级地震异常平静的标志性时间;③类比500多年华北地区5、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认为,当前华北地区正处于2000年以来的平静幕后期,该平静幕已持续169月,已经随时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动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