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提高电离层TEC值的预报精度,建立更高精度的电离层TEC预报模型,本文在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方法,构建新的电离层TEC预报模型。该组合模型首先通过SSA提取原始序列中的特征分量,避免噪声分量对预报结果的影响,其次将去噪后特征分量作为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值。使用IGS中心提供的TEC数据序列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对平静期电离层TEC预报还是磁暴期电离层TEC预报,相比于单一的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本文提出的SSA-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报结果均更优,其中平静期预报残差在2 TECU以内,磁暴期预报残差在3—4 TECU以内,验证了本文提出组合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2.
高立新  曹孟娜  张晖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58-362,366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3.
强震中短期前兆异常的共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2000,20(2):7-14
强震前兆异常具有六大共性特征。地震学方面: 第一,长期阶段的平静异常,强震均发生在已发生强震震源区之间的空段上;第二,中短期阶段强震震源区之外相当大范围中小地震或震群异常活跃,震源区反而平静,形成环形或 R-t图空区。定点前兆方面;第一,异常开始时间的外早内晚特征 ;第二,异常台站空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 第三,短期阶段异常数量的“突增”性特征 ;第四,短临阶段异常幅度的“巨变”性特征。上述事实用已有的DD和IPE模型无法解释,可作震源硬化模型的事实基础。在强震的预报实践中,空段和空区可以作为地点判据,异常数量的增加同时伴随的巨变异常,可以作为进入短临阶段的判据。除某些强震前1~2天外,其他时段震源区内异常不明显。按传统模型指导实践,必然造成声东击西,若用已揭示的异常共性特征指导预报,则可避免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84.
天山地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艳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2004,24(2):7-16
通过对天山地块近百年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表明: ① MS≥7.0地震沿块体边界成带分布, 南边界带强于北边界带, 南、 北边界带的西部强于东部, 南天山西段是地震活动水平最高、 复发周期最短、 强震序列类型最复杂、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 ②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显示出准周期性, 表现为MS≥7.0地震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及5级以上地震活动度曲线的起伏变化; 最大熵谱计算地震活动度的显著周期为40年, 小波分析给出40年左右周期系数的时间曲线表明, 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曲线由最高值至最低值的下降段, 而上升段为强震的平静期; ③ 在强震活跃期及平静期, 中强以上地震(MS≥5.0)在块体的不同部位(地块南、 北边界带及块体内部)的分布状态和活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活跃期南、 北边界带中强以上地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强, 且彼此活动水平差异小, 但与块体内部差异大; 而在平静期南、 北边界带的活动水平差异大, 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④ 在活跃期, 天山地块南、 北边界带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 当一个边发生强震后, 另一边在数天至数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5.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86.
李强  徐桂明 《地震》2003,23(4):57-63
Wyss 等人的地震平静理论是一种较系统的、目前较为广泛认同的平静理论。根据该平静理论,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对华东地区( 苏、鲁、沪、皖, 黄海) 1970 年以来大震前的平静现象进行了研究, 并对该地区MS ≥5.5 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多数震例在震前出现了平静异常, 平静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内, 发震模式形式多样, 说明了震源区及其邻近断层结构的不均匀和复杂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7.
88.
思源 《海洋世界》2010,(5):15-18
<正>"这次火山喷发并不怎么特殊。"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开始连续喷发,火山灰冲上万米高空,逐渐覆盖整个欧洲的天空。16日,火山再度喷发,引发冰泥  相似文献   
89.
2011年6月12-16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在新墨西哥州的小城拉斯克鲁塞斯(Las Cruces)举行。6月14日,举行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会上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弗朗克·希尔博士(Frank Hill)说,三方面的观测研究表明,预计2020年到来的第25太阳活动周,至少推迟一二年到来,或许第25太阳活动周根本不再出现。也许太阳又一次出现类似1645—1715年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再次进入较长的太阳活动平静期。在1645~1715年那70年中,地球经历过一次小冰川期。  相似文献   
90.
1 研究背景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 6.4地震的发生,打破了云南地区5级地震368天的平静和6级地震6.6年的平静.此次地震平静被打破后,相继于6月10日、6月12日发生双柏5.1级和盈江5.0级地震,云南地区中强地震呈连发态势.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研究结果(钱晓东等,2007)表明,在1/3连发震例中均有6级地震参与.因此,为了分析云南地区下一次6级地震的优势发生地点,文中统计了该区中强地震长期平静被打破后首发6级地震的优势空间分布,以期从统计角度,判断未来6级地震发生的可能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