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53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2年   2篇
  193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982.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983.
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分析其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强度6 600 lx、光照周期16 h∶8 h(L/D)、温度25±0.5℃条件下,接种细胞密度为1.0×105个/mL、5.0×105个/mL、1.0×106个/mL的蛋白核小球藻均在接种初期快速进入指数生长期, 10 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20 d藻细胞生物量分别增加39.25、7.98和4.07倍;蛋白核小球藻能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起到去氮除磷的净化作用,磷酸盐的去除率随藻细胞的生长持续上升, 21 d去除率分别为58.8%±0.72%、72.9%±1.7%、81.4%±9.86%;对氮盐的利用规律依次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氨氮6 d的去除率达81.9%±6.0%, 96.2%±1.16%, 95.4%±1.24%,硝酸氮21d去除率达82%±1.35%、93.3%±4.41%...  相似文献   
984.
对虾红腿病国内最早发现于1981年8月下旬山东潍坊市一养虾场,1988年8月在辽宁庄河、东沟县一带虾场开始流行[2]。此病流行广、发病期短、死亡率比较高,是危害对虾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自1990年8月~1992年9月,对大连地区养虾场流行的红腿病进行了调查、采样,并着重作了病原菌的形态及其侵染寄主细胞的病变观察,为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典型对虾红腿病样品采自大连市金州区重家沟、营城区西小磨两个虾场。1,2样品的处理1.2.1病原菌的分离与菌种鉴定,病原菌的分离分别由辽宁…  相似文献   
985.
魏源  金绍华  李树军  王磊  边刚  王沫 《测绘学报》2022,(11):2294-2302
借鉴人工交互处理视角下多波束测深后视图中异常值的图像特征,利用密度聚类算法实现了无效数据的剔除及存疑数据的识别定位。利用聚类算法将多波束测深数据自动划分为可信、存疑和无效3类数据,可信数据保留,无效数据自动剔除,存疑数据人工判断。通过这种部分人工介入的异常值自动清理算法可较好地解决自动处理算法可信度低而人工交互处理效率低这一矛盾问题。实例计算表明: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动处理算法所得结果的可信度,对实现高可信度、高效率的多波束测深异常值清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86.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 cephalus)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暴露于不同浓度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后,肝脏乙氧基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在不同暴露时相的动力学变化情况.EROD活性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暴露于较低质量浓度BaP(0.5,1.0μg/L)黑鲷肝脏的EROD活性在2 d后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μg/L组则在2 h后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诱导程度表现出不同的下降趋势,而暴露于高质量浓度组(5.0 μg/L)的肝脏EROD活性极显著性诱导出现在12h.总体上较高质量浓度组(2.0,5.0μg/L)EROD活性出现极显著性诱导的时间比低质量浓度组(0.5,1.0μg/L)早,诱导程度也比低质量浓度组的高.在净化实验中各暴露组肝脏EROD活性均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浓度没有超出严重损伤肝脏自身恢复系统的范围,在此浓度范围内污染的鱼通过净化可清除BaP污染.  相似文献   
987.
从气机圆运动及荣卫圆运动出发,强调中气圆运动的关键性,探析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体现的“圆运动”思想。根据《伤寒论》中关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条文分析,从病因病机探讨该方于气机升降及荣卫运行之“运动失圆”,从组方规律探讨气机升降及荣卫运行之“运动复圆”。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方药组成中以辛温主升与苦寒主降使升降相合,泄卫气与敛荣气并行使荣卫交合,调补中气使轴转轮行,整体上调轮之升降以运轴之旋转,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圆运动”思想促使仲景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得以升华,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仲景经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