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982-2013年中国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气候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1982-2013年GIMMS NDVI与气象站点温度与水分的监测资料,应用基于像元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中国植被NDVI及其动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中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呈空间非平稳关系,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东南部分地区,空间正相关则更为集中和连片;针对不同气候指标的标准化系数对比可知,植被NDVI受水分控制作用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温度的主导作用区域则分布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其中年均最高气温对NDVI的主导区域范围最广;植被NDVI动态与气候变率的回归结果表明,增温速率的升高会通过加剧干旱等机制对植被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水分变率对植被活动的强弱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2.
土壤线虫研究是了解复杂地下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功能的窗口之一。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土壤线虫研究数据匮乏。选择贵州省中部高原型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分离法对其土壤线虫密度特征和关键限制土壤因子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该喀斯特森林土壤线虫密度平均为207.44条/100 g干土。土壤线虫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线虫密度均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是限制喀斯特森林土壤线虫密度的关键土壤因子。与非喀斯特森林相比,喀斯特森林土壤线虫密度较低。本研究可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复杂地下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3.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 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 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84.
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改善人居环境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既有的社区环境与居民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行政管辖范围评估社区的建成环境状况,且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中间机制。论文基于广州市23个社区采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分析和分层分析,识别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建成环境因素,揭示了居住满意度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尤其关注缓冲区的重新划定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建成环境对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① 相较于行政管辖范围和1000 m面要素缓冲区,基于15 min步行可达范围所提取的建成环境指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联程度更高;② 人均绿地面积、POI点密度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关系;③ 居住满意度在POI点密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④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建成环境与个体幸福感的关联程度因居民的户籍、住房产权和就业情况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5.
殷丽婷  郑伟  高猛  路景钫 《海洋学报》2020,42(6):110-118
利用ArcGIS10.2、ENVI5.1、SPSS26等软件,本文基于经典CASA模型估算了2005年、2010年、2017年庙岛群岛北五岛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从季节、岛屿、景观类型、地形梯度等多种角度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异质性;进而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7年北五岛的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异质性;探讨了NPP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庙岛群岛北五岛平均全年NPP总量为7 520.54 t/a(以碳计),平均密度为406.07 g/(m2·a) (以碳计);NPP分布呈明显的时空分异性;各景观类型平均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建设用地、草地、耕地;其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各景观NPP平均密度随坡度和高差的增大先上升后出现平缓下降态势;坡向对林地NPP影响较大,半阴坡林地NPP平均密度最大;不同地形梯度的NPP年平均密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态势;NPP高值出现在山林区域,低值主要在建设用地区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和人类活动强度等原因,NPP时空异质性分布受季节差异、景观格局时空异质性和地形因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6.
万昌君  吴小丹  林兴稳 《遥感学报》2019,23(6):1064-1077
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对于了解和掌握地表的规律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地面站点观测、实地调查等传统方式获取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该类方法往往表现的是"点尺度"观测,不能在大尺度情况下准确地反映地表的时空变化信息。遥感卫星能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获得空间连续的对地"面尺度"观测数据,然而其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其获取的地表信息仍十分有限。同时地表的空间异质性和个别地表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利用遥感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时,时空变化分析结果会随观测尺度而发生改变。本文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综述遥感数据时空尺度对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产生的影响和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减小时空尺度对结果不确定性影响的现行方法。可以通过多源遥感协同观测和反演、尺度转换、空间建模等方法减小空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通过联合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方法减小时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所观测地理要素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7.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结合,被用来研究自然海水中浮游细菌在细胞膜完整性、CTC(5-氰基-2,3-二(4-甲基苯基)四唑氯化物)呼吸功能和核酸含量三个方面的异质性。尽管国外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自然海区浮游细菌这三项异质性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海区(主要是近岸)浮游细菌的异质性及其随环境的变化,以期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其异质性的变化机制尚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针对大洋深海和极区,有关长期变化、全球变暖以及酸化等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影响研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8.
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福祉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规律,实现对人类活动的有效调控,是维持地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区域生态格局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等,而相对缺乏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福祉间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利用当量因子法、突变理论及贬值率模型对岷江上游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生...  相似文献   
189.
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6月对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沙滩进行了冬夏两季的采样调查,对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2个,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类与底栖桡足类(二者占总丰度92.01%);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23.59±304.74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64.37±245.87μg·dwt·10 cm-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和类群组成在潮区间、断面间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Pearson)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中砂和粉砂-粘土含量显著相关。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间隙水温度、pH值、有机碳含量、分选系数和粗砂含量的环境因子组合能最好地解释三亚湾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沙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0.
本文基于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模型,借助质心迁移、趋势分析对锡林郭勒近20年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驱动影响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锡林郭勒生态脆弱性整体有所改善、分区特征显著。矿区、牧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区生态脆弱性出现退化,需加强治理。(2)空间上,锡林郭勒生态脆弱性呈阶梯式分布,生态脆弱性质心逐渐向东偏移。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持续改善;中、东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相对平稳,局部地区出现退化。(3)自然因素对空间尺度下的生态脆弱性主导特征显著,社会因素对时间尺度下的生态脆弱性主导特征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