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281.
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andscape ecology ,as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is relatively new synthetic and holistic science. It evolved from roots in many fields,such as geography,ecology,economy and system science. According to the time一space coupling dynamic model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scape ecology can be devided into three phasis:Landscape holistic ecology,spatial structure ecology and regional construction ecology"
The basic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cluded ; ecological evalution , succession , spatial differentianon and biotic diversity,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coexistence of heterogeneity component,island biogeography and spatial mosaic theory ,scale effect and natural hierachical organization theory,biological geochemistry and landscape geochemistry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location theory.
The scale issue and heteogeneity are the central functional ques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landscape ecology. Key landscape concepts are structure,function and change. It uses pattern (changse in space)and process(changes in time) as pivotal attribute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macroscopic variation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system , edge effect and human impact onth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282.
牛方曲  辛钟龄 《地理研究》2021,40(10):2796-2807
高铁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准确度量高铁站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对于布设高铁站点、规划高铁新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解译了2017年前开通的527个高铁站点(对应180个城市)周围地区2004—2017连续14年的夜间灯光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测度了高铁站溢出效应,并解析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发现:第一,在全国层面,中国高铁的投运使站点周围区域经济活动强度提升约4.7%,其中东部地区高铁站溢出效应更为显著。第二,同城高铁站及机场的存在会削弱高铁站的溢出效应,其中机场和高铁站的竞争关系在发达城市更为显著。第三,城市规模与高铁站溢出效应呈非线性关系,特大城市的高铁站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高铁站溢出效应。此外,与北京、上海、广州(北上广)三大都市的距离是影响高铁站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高铁站溢出效应变得不显著甚至为负。上述结论可为高铁站选址、高铁新城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83.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对合理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和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8年6期数据,采用InVEST和CASA模型评估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5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黄河流域及其二级流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全流域尺度上产水量与碳储量、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其余各项服务间呈协同关系;产水量与碳储量、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与土壤保持量、碳储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与NPP、土壤保持量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8个二级流域与黄河流域全域均保持一致。产水量与土壤保持量、产水量与NPP、土壤保持量与NPP以及生境质量与NPP的关系在二级流域间出现了差异。各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出了明显的二级流域差异且显示地域规律性。多尺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可为制定黄河流域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284.
基于成都、西安高新区企业调研数据,在构建企业投资决策驱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企业投资决策的驱动因素,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进一步探究企业异质性与投资决策驱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信息通信水平、获取高素质人才、人际关系网络等构成企业投资决策的关键驱动指标,而跨国公司集聚、获取自然资源、决策者偏好等指标的解释力度最小。(2)企业投资决策由6个维度因子构成,其重要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政策、产业集群与人力资源、城市环境、城市区位、企业集聚以及关系因子。(3)入园越早、规模越大、总部型及出口型企业均更加依赖政策驱动;私企与外企、一般服务业企业与高级服务业企业、部分迁移企业与非迁移企业、办公区企业与科技园企业、办公区企业与厂区企业分别形成了基本对立的投资驱动偏好。  相似文献   
285.
恐怖主义指数是评判恐怖主义风险的重要指标,剖析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对推理与解析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及其成因的时空分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TD数据库,计算恐怖主义指数,对中东地区各国恐怖主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结合统计指标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OLS、GWR和GTWR模型解析诸多因素对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1)1995年至2016年期间,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恐怖主义风险逐步提高,且恐怖主义风险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扩散趋势。(2)相比于OLS模型及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度及拟合效果均明显增高,说明时空效应对各类因素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各影响因素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均表现为时空非平稳作用模式。(3)通过综合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民族宗教因素为导致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发生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86.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与作用,并从挖掘目标的角度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类。未来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将面临地理大数据的聚合、挖掘结果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常识等几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87.
Innovative cities not only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nnova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play a strategically critical role in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producing new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China is marching toward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by 2020, but in the start-up phase of this process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the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factor-driven development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s not being realized. As a result,a wide gap currently exists between China's innovative cities and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c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necessary transition is being constrained by a series of bottlenecks in investment, income, techniques, contributions, and talents. The article takes 28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its objec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innovative cities and devising innovative monitoring system softwar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s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addresses four key aspects – namely,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 as well a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cities is low, and the paper warns that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will, as a consequence,be difficult. Some 87.8% of the cities studied maintained comprehensive levels of innovation that were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in a city was found to have clos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was, in particular,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levels of urb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  相似文献   
288.
基于GIS的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天遥感图像,编制各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在ARC/INFO和ARCVIEW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问信息库。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大小、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济南泉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济南泉域内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89.
在“双碳”目标下,区域产业结构及动态的碳效应成为重要议题。基于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和CEADs碳排放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动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北高南低”以及向大中城市簇状聚集的分布格局。(2)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具有异质性碳排放效应。资本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城市减少碳排放;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具体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进入对区域碳排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3)政府推动下的清洁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能够削减产业动态的碳排增长效应,其调节效应同样存在产业异质性。相关研究成果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0.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表明,40年来科尔沁沙地的年均气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全球气温升高变化一致。年降水量的变化呈波动式增加,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年降水量的波动幅度增大。气候类型年际间呈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交替出现,其中半干旱气候出现频率为47.5%,半湿润气候为45%,湿润气候为7.5%。沙尘暴的发生日数从196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到1984年以后低于平均水平。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和植被的异质性决定了该区域的农牧交错特征,特定的风沙环境促进了农牧交错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