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和从增产角度评价具体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并探讨农业综合产出对各种投入资源的敏感程度,采用了"边际产出量"与"弹性系数"两个参数;又因为实际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具体资源及形成的产出均有多种,现实中又缺少每种产出与特定资源的对应数据,所以采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及投入的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的多数年份,巢湖种植业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仅从业人员的投入逐年减少),虽然产出也相伴增长,但仍有28.57%的资源利用效率为负;综合产出对农药、灌溉、农膜等资源的敏感性较高。巢湖农业实践表明,适度减少投入也有可能提高产出,这才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状态;利用效率为负的资源则不宜再追加投入,这种情况下要增产,似应转变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2.
中国耕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耕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导致粮食生产的变动。本文利用来自政府部门的农业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中国耕地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并通过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然而,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特性,使得中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已逐步由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转向了耕地面积的保护,由此导致耕地资源的数量成为了左右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这也为当今中国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目标和战略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白洋淀上游水源区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湿地,对维持华北平原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流域水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唐河上游流域为例,根据流域内1960-2008 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弹性系数和水文模拟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白洋淀上游水源区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下降速率为1.7 mm/a,且径流在1980 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唐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8%~4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为60%~62%。为维持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必须保证一定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开展湿地生态用水调度与监管。  相似文献   
24.
西文玉石窿海底管线管跨段两端点支撑土壤在涡激振动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跨涡激振动的力学模型;深入探讨了端点支撑的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模糊性。基于模糊推理规则,依据海底土壤力学特性参数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模糊关系,提出了确定支撑土壤的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方法,并通过模型实验,验证了据此方法计算出的模糊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25.
过去的5年,也就是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力度大、绩效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高达19.06%。十二五期间,即今后5年中国发展的一  相似文献   
26.
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波及效应。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采用1982-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弹性系数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及各部门的关联带动性。研究发现:①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看,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入境旅游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国内旅游与第三产业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带动性要高于国内旅游。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具有某种相互推动作用。②从弹性分析看,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及各部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90079、1.024949、1.047349、1.110070、1.044185、1.139565和1.177425;国内旅游对第三产及各部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789943、0.744285、0.759301、0.806053、0.755764、0.826966和0.855732,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及各部门增长的贡献度高于国内旅游的,这可能与长期重视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27.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s, such a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odel,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de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model. These mode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driving forces systemically, including analysis on features,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effects, analysis of elasticity, analysis of prediction. The primary and characteristic factors can be extracted by analysis of features and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nalysis on prediction and elasticity can predic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future and find out which factors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ed land supply.  相似文献   
28.
近五年来,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都发展很快,但弹性系数过大,反映了我国能源使用率偏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总体来看,供需缺口有所扩大但缺口率基本稳定,无明显增长,基本上属于立足本国之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可再生能源已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9.
马历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戈大专 《地理学报》2018,73(12):2364-2377
基于中国县域1991年、2000年、2010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和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1991-2010年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逐渐增加,1991-2000年、2000-2010年分别减少4.91%和15.50%;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呈“东减西增”的空间演变特征。② 1991-2010中国县域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总量增长140.13%,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逐渐减小,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③ 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主要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的增长型和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集约型为主,分别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耦合类型为“滞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的区域与中国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域较为吻合,1991-2010年各耦合类型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最后根据产劳弹性系数的耦合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
基于2014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历史遥感影像,对2010~2014年泸州城市空间扩展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中心城区由2010年的68.86 km2扩展到2014年的88.51 km2,年均扩展速度为7.31%;中心城区几何重心整体约向北偏西移动0.24 km,扩展模式总体上属于填充型,土地来源以人工堆掘地为主;中心城区紧凑度相对提高约20%,城市几何形状越来越规整;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16、人口-城市扩展指数为1.31,表明中心城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泸州市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强空间管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