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5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605篇
地球物理   833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西北地区东部群发性强沙尘暴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周自江  王锡稳 《地理学报》2002,57(4):437-442
利用1954-2001年60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探讨了西北地区东部群发生强沙尘暴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近48年较完整的群发生性强沙尘暴序列,并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群发性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西北地区东部共出现了99例群发生强沙尘暴;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及河西走廓的大部分地区是强沙尘暴的主要多发区;强沙尘暴的多发季节为3-5月,约占全年的78.8%;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以20世纪90年代最少,最短和最小,但是1997年以后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72.
1980年内蒙博克图5.6级地震前3.5年左右在主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区,在密集区外围形成环带空区,在主震发生前两年,环带空区消失,同时在震中附近形成孕震空区。随时间进程,孕震空区、密集区和环带空区间的内外频次比有下降—回升—峰值发震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空区图象震例。  相似文献   
973.
研究了博克图,德都等地震前后的余震衰减系数H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发现H值的变化能为地震预报提供某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74.
讨论了辽西地区使用高精度重力仪(Lacoste—G型)重复测量呈现的重力变化做的相关检验,并对测点的点值变化量进行校正。从而得出辽西14个重力观测点的点值异常。经检验校正后的重力异常幅度一般在20×10~(-8)m·s~(-2)左右,个别观测点有近40×10~(-8)·m·s~(-2)异常,从时空来看,似乎与活动断裂及邻近三次中强地震相关。  相似文献   
975.
黄土高原及邻区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照宇 《第四纪研究》1992,12(3):252-264
中国黄土高原及邻区可划分为六个构造地块和构造接合带,其中央主体部分为一具中等强度活动性的环状构造,2.4Ma以来垂直运动幅度为930—1000m,平均速率为0.39—0.42mm/a。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四个主旋回、三个主幕。1.67MaB.P.前后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为近东西向。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系列可作为新构造运动新的时间标尺。  相似文献   
976.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壳形变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关震前地壳运动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中,强地震之前往往会出现走滑运动,垂直运动或蠕变加速,通过对易震区进行持续高精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可能鉴别出每一地震之前的地震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977.
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约五十年来发生的28个大震的余震序列。指出: 1、对于主-余震型地震序列,其强余震的“等待时间”(该强余震距上次强余震的时间)Δt与它的发生时间(距主震的时间)t遵从对数--对数线性关系: 其中:A≈0.92,B≈-0.11。 2、对于双主震或主震群型的地震序列则只有在最后一个主震发生后,Δt和t才有上述关系。 文中对上述特点在判断地震类型及预报强余震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并利用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初始场资料,对2018年3月19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蒙古西部到新疆东部低槽是此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系统,700 hPa河西走廊东部变形场是大风沙尘暴的触发系统,午后气温日变化加大了地面冷锋前后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冷锋前后Δp3达8.3h Pa,造成冷锋移至河西走廊东部产生强烈锋生是沙尘暴爆发的直接原因;随着河西走廊东部上空高空西风急流风速增大、高度降低,风速为14 m·s~(-1)的强风速带伸展到地面,将高空动量向下传播,加之北风前锋到达之处,沙尘暴爆发;沙尘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无辐散层和-52.6×10~(-3)hPa·s~(-1)的强上升运动一致,有利于增大近地面沙尘浓度;V-3θ曲线显示强垂直风速切变和上干下湿的状态,为此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前期降水稀少,气温异常偏高的气候背景和边界层逆温层破坏,中低层干热及地面风速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了前期气候背景和不稳定及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79.
利用常规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对2016年11月22日陕西东南部地区一次伴有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是在低层东路回流冷空气与中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700 hPa存在强的风向风速辐合,辐合区前部16 m/s的西南急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急流加强是降雪增幅的主要原因。(2)冷季、强的锋区和低空急流、冷垫、逆温层、锋区之上湿的中性到条件不稳定层结、强切变低CAPE、雷达带状回波是此类天气预报中需要关注的特征。(3)整体层状云降水中,局地对流性云团旺盛发展,是此次暴雪的云系特征,暴雪发生在对流云团加强西伸、移速减缓的时段;与本地暖季相比,暴雪对流云团的面积较小,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的高度较高。(4)由动力锋生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促使冷垫之上的暖湿气流快速上升,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气块在逆温层之上获得正浮力,是暴雪发生并伴有雷暴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19年4月9日发生在四川东北部的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为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型,低层西南急流和暖脊使得热力不稳定增长,配合低槽东移影响,加强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最终触发了本次飑线天气过程。飑线后部存在的中尺度雷暴高压和超强冷池,造成了强冷池密度流,利于产生大风;后向入流和低层显著干区加强了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形成了强烈的下沉气流;高空动量下传,对地面大风有增幅作用;飑线移动迅速,前向传播明显,有利于大风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