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招标投标的项目越来越多,其中的技术含量也在同步提高。相应的,对招标投标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努力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招标投标专业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2.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3.
绿色环境暴露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但从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角度关注衡量个体对环境实际感知的研究较少。论文试图基于对居民视觉感知和时空活动等因素的考虑,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扩展绿色环境暴露的测度方式,并构建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概念框架。同时,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绿地率、绿视率、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3种绿色环境暴露测度指标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和路径存在差异,建立更加综合的绿色环境暴露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主观建成环境可以作为绿视率和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身体活动仅作为绿色视觉暴露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研究拓展了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框架,并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随着近年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的城市休闲供给愈加重要。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系统探究城市休闲设施供给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地区“心理压力指数”(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dex,简称PDI)这一概念,以城市为基本单元,基于百度搜索指数进行测算,刻画了2011—2019年PDI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控制经济、人口和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回归模型探究PDI与休闲设施供给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时间来看,近年来全国和分地区的PDI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从空间来看,越发达地区的PDI通常越高,PDI在全国呈现“东-中-东北-西”递减特征,并且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高-高、低-高、高-低、低-低的集聚格局;(3)通过逐步回归发现PDI与夜间商业休闲设施(夜宵、酒吧、KTV)和公共休闲设施(公园)的供给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日间商业休闲设施(商场、影剧院)的关系不显著,其中,夜宵设施密度和PDI显著正相关,酒吧密度、KTV密度和人均公园数和PDI显著负相关。本文应用大数据初步揭示了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不同类型休闲设施供给的关系,为打...  相似文献   
25.
少年预言家?     
《海洋世界》2012,(10):10
来自康考迪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孩子的朋友可能是他今后发展方向的最好裁判。小朋友之间的评估能准确地预测孩子今后的人格特质,包括孩子以后的身体、心理健康程度和职业满意度等。在1976年开始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1、4、7年级的学生分别对他们的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对他们各自的侵略性、受欢迎程度和社交畏缩程度进行排名。除此之外,还叫他们进行了自我评价。20年后,研究人员对他们成年后的情况进行了后续调查。结果发现,相比自我评价,儿时同伴的评价与他们成年后的行为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