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323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732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54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塔克拉玛干沙漠起沙风况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部分地区以东北风系为主,西南边缘由西北风系控制,西北边缘多以北风为主,南部边缘均有一定数量的偏南风出现。麦盖提、金星和民丰一带为东北风系和西北风系交替控制。有5种风况类型:窄风况型、宽风况型、双风况型、三风况型和多风况型,分别对应复合型横向、斜向、纵向沙垄、星状沙丘和穹状沙丘,起沙风速基本以若羌为高值区向沙漠西部减少。  相似文献   
992.
在分析坡面泥沙输移现象的基础上,以室内沙堆模型实验量化其输沙特征,得出其在空间上具有自相似分形的动力学过程,从理论上应用水动力学弥散特性进一步证实,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在太湖梅梁湾采集沉积柱,采用一种自制的毫米级柱状沉积物自动垂向分层切割装置对表层50 mm沉积物进行垂向切割(间隔2 mm),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毫米级垂向分布;同时采用毫米级高分辨透析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分析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Fe、P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细菌群落与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氮铁磷浓度在垂向上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细菌硝酸盐还原主要发生在-16~0 mm沉积物深度,这可能导致了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NO3--N含量在该沉积物深度的明显减少。细菌铁还原主要分布在-32~-18 mm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主要分布在-50~-34 mm的沉积物深度;细菌硫酸盐还原是导致沉积物溶解态和DGT可获取态铁磷浓度从-32 mm随沉积物的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加深了对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影响氮磷在垂向上迁移转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4.
期刊评价指标能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基于2006—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统计数据,选取了《地球学报》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期刊来源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学科分类内期刊计量指标(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扩散指数、学科影响指标),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论如下:核心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数、学科扩散指数、学科影响指标显著提高;核心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波动式上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基本保持稳定.上述研究表明,《地球学报》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显著增强,这与其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影响力提升措施密切相关,如注重文章质量和原始创新性,树立精品意识;辟特色栏目,推优秀专辑;独特的封面设计理念及"封面故事";注重编辑与出版质量;关注出版行业和期刊发展动态等.  相似文献   
995.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及变化的理解。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平均粒径为3.52~18.84μm。从小潮到大潮、从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逐渐增大,水体含沙量逐渐增大,含沙量为0.12~2.29 g/L。(2)水体流速呈现自下而上、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粒径的关联度较好;而水体盐度呈现自上而下、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含量的关联度较好。(3)南槽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垂向变化涵括两种控制机制:涨落潮作用引起的底沙再悬浮控制水体悬沙约7 h的周期性变化;涨潮流挟带的口外泥沙絮凝形成的絮团在涨潮流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引起水体悬沙出现约14 h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三沙是海南总体面积最为广阔的城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却一直不愠不火。探索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情况。游记作为游客的真实旅游体验资料,已成为研究旅游形象的重要依据。在此背景下,文章以“马蜂窝”网上的三沙游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提取三沙游客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结合“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发现:三沙海岛旅游开发不足、人文旅游开发不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加强。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加强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运用“接口式”发展思维,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加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海底沉船博物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民转型从事旅游业,以期为三沙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7.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探究入海口处表层悬浮泥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沉积物侵蚀再悬浮、河口海岸带生态过程等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色度角与SSC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SSC反演模型(R2=0.80,MRE=11.0%,RMSE=1.35 mg/L)。借助GEE平台,研究得到2000-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SS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区年均SSC呈波动下降的趋势(-1.83 mg/(L·a));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扩散区间(年均SSC> 20 mg/L)仅在距离河口4.8~14.6 km之间,黄河入海泥沙对现行黄河口处泥沙扩散影响有限。波浪与悬浮泥沙浓度存在相同的季节特征,非调水调沙期间,有效波高与SSC年代际月均值呈现正相关关系(r=0.66,p <0.01);调水调沙期间,现行黄河口门以及莱州湾处SSC受风速、有效波高影响有限,调水调沙占主导地位。调水调沙期间的来沙系数与高浓度区面积变化率呈正...  相似文献   
998.
针对整个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季节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数值研究相对缺乏且机制尚不清晰,基于ROMS三维海洋模型对渤海海域水动力环境与悬沙分布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环流终年“北进南出”,夏季环流明显强于冬季,并呈现外围逆时针环、内部顺时针环的“双环”结构。渤海中部海域在夏季存在明显的温跃层现象,其强度分布与等深线较为一致,温跃层在4月开始形成,7月最强。渤海表层悬沙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悬沙浓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夏季最小。控制悬沙浓度的波流底切应力在秋冬季节较大,春夏相对较小,且流致切应力始终在波流切应力中占主导地位。秦皇岛海域悬沙浓度常年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位于M2无潮点附近,属于弱潮流区,底层流速相对较小,底部沉积物发生再悬浮概率较小。夏季温跃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底边界层流速,增大了流速的垂向梯度,对底部悬浮泥沙的向上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温跃层的存在是造成夏季表层悬沙浓度最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煤基质中甲烷扩散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在煤基质中的质量传递过程可用费克第一定律或费克第二定律来模拟。本文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的动力学数据,以费克第二定律为理论基础,对煤基质球形单元模型建立了试验求取扩散特性的方法。晋城煤样等温吸附及解吸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吸附-解吸速率均随压力及煤样气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速率与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00.
特殊情况下的悬高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悬高垂点高程测量中,当悬垂点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无法架设反光棱镜时,采用交会法(或对向观测)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误差分析表明,在通常情况下该方法测得的悬垂点高程误差不超过±1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