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2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8 毫秒
81.
巢湖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来源与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C-MS测定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巢湖4个采样点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分析了悬浮物中OCPs残留水平的时空变化及其组成特征,探讨了悬浮物中主要OCPs的可能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巢湖悬浮物中共检出17种OCPs,分别为六六六类(HCHs)农药的4种异构体(α-、β-、γ-、δ-HCH)、滴滴涕类(DDTs)农药的两种母体(o,p'-、p,p'-DDT)和3种代谢产物(o,p'-、p,p'-DDE,p,p'-DDD)、六氯苯、七氯、艾氏剂、异艾氏剂、氯丹的两种异构体(α-、γ-chlordane)、硫丹-I和灭蚁灵.(2)巢湖悬浮物中∑OCPs含量为172.7±434.9 ng/g,其中∑HCHs含量为15.1±10.3 ng/g,∑DDTs含量为138.8±407.3 ng/g;DDTs在夏季污染水平达到最高;空间上,污染程度为:东部湖区西部湖区中部湖区.(3)DDTs在总OCPs中占有绝对优势,DDTs比例夏季最高而秋季最低;HCHs仅在秋季为主要污染物.(4)HCHs主要来源于近期林丹的非法使用;而DDT主要来源于工业DDT的使用,在春季可能存在DDT的非法使用;悬浮物中DDT的降解环境主要为有氧环境.(5)巢湖悬浮物中p,p'-DDT和o,p'-DDT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2.
利用渤海湾和莱州湾现场实测的悬浮物含量和光谱数据,建立了基于555和670 nm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悬浮物含量遥感反演模型。经检验,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优于20%,对输入端误差不敏感。基于该模型,利用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从空间分布格局、大风过程的短期扰动以及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渤海悬浮物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尤其是黄河口和莱州湾湾底)和渤海湾沿岸,此外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悬浮物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在渤海大部水体悬浮物含量较低。(2)大风过程可在短期内(约1~3 d)显著改变全渤海的悬浮物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响应最为强烈,辽东湾响应相对较弱,这与其各自的水深条件、底质类型和悬浮物粒径等因素有关。(3)渤海悬浮物含量总体上呈春夏低、秋冬高的分布特征;季节性差异最显著的区域是渤海湾、莱州湾和辽东湾,差异性最小的是秦皇岛近岸海域;风力等气候因素是悬浮物分布呈现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入海径流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南黄海西部冬季表层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1月的南黄海西部调查得到的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近岸海区向远岸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调查海域远岸水体南部(34°N以南)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海域的略高;而近岸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Cu,Pb,Zn和Cd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苏北站位Cu和As与盐度以及与悬浮物含量间呈相反的显著相关性.说明重金属分布除受到来自近岸污染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海水水动力学及黄海暖温高盐水舌的影响;苏北海域As的分布可能受到该海域特定的氧化还原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4.
于 1 994年 5月— 1 995年 6月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磷酸盐浓度、pH条件下的悬浮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 ,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 (解吸量 )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 ) ,零平衡时磷酸盐浓度 (EPC0 )值在 0 .4— 1 .3μmol/dm3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悬浮物粒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黄河口悬浮物的线性吸附系数 (K)在 0 .0 3— 0 .40dm3/g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关系增加 ,随悬浮物粒度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EPC0 和K基本没有影响。在pH对黄河口悬浮物吸附和解吸磷酸盐的影响实验中 ,首次发现在pH约为 7.7— 9.3范围内存在“稳定pH范围” ,在此范围内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不随水体pH值发生变化。此范围的大小和位置随实验条件不同而略有变化 ,稳定pH范围随温度的上升有所减小且左移 (pH减小方向 ) ,随着悬浮物粒度的增大稳定pH范围有所增大且右移。  相似文献   
85.
重量法测量悬浮物浓度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悬浮物质含量是水体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遥感的主要产品之一。文章主要对重量法测量悬浮物浓度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样品烘干温度、烘干时间、恒重时间和过滤体积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在重量法测量悬浮物浓度中合适的测量条件和采样条件。  相似文献   
86.
河口悬浮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逸萍  胡明辉 《台湾海峡》1995,14(4):313-319
本文研究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的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与释放。结果表明,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浮物中易于溶解释放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占总磷含量之21.3%和48.1%。水体盐度增大、缺氧环境以及海洋浮游植物渗出物和海洋细菌的作用,均可不同程度也促进悬浮物中磷释放到水相,同时引起固相内部磷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87.
厦门港湾悬浮物粒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港湾冬季近底层高平潮前后时段悬浮物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值粒径范围2.6-4.4μm之间,平均为3.4μm,各站位之间粒度分布的曲线和参数变化不大,在研究区中分布较均匀。频率分布曲线含二至三个次组分,各次组分的众数位值依次为5.67ΦΦ7.52Φ、10.40Φ;概率值累积频率曲线主要由二至三个线段组成,其截点分别为6Φ和8Φ,且与相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上的低谷位并不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88.
龙永珍 《矿产与地质》2007,21(6):679-683
在湘江长、株、湘潭河段采集悬浮样,利用ICP-MS进行REE分析.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断及各河段的河心与两岸水体悬浮物中稀土分布不均匀;稀土分布模式基本相同,均为LREE相对HREE富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状,且与长江、黄河的稀土分布模式相似;Eu、Ce亏损在各河段基本相同,表明湘江悬浮物中的REE主要来源于沉积岩的风化产物,外源性稀土的污染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89.
南海南部大陆架1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与海流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伟民 《热带海洋》2000,19(3):50-58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12-58柱样14ka来微型双壳营养结构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不活跃,从这一转化阶段到全新世早期,双壳类食悬乳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比例有规律地变大,表明随着气候转暖,海水温度增高,海平面上升,海流作用显增强,该柱样整样分析表明,双壳类食悬乳物类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显示了14ka来南海海流作用一直比较强例,在全新世中晚期,双壳类主要栖息在次表层水团的海底,仍以食悬浮物类为主,可能与南海南部陆坡上升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0.
于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正在建设港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港口建设引起的悬浮物变化,及其对海域重金属污染物和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域悬浮物的变化范围为1.2~147.5mg/L,底层悬浮物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悬浮物含量受季节自然因素和工程建设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2)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升高趋势,与悬浮物含量变化的关系不明显;(3)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和群落特征指数均较低,甲藻比例明显增加;浮游动物密度和各群落特征相对正常;底栖生物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